【漂流传奇】栋笃笑始祖黄子华 以幽默治愈香港

人气 315

【大纪元2025年02月18日讯】(大纪元记者林一山报导)在香港演艺圈中,黄子华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名字。“余乐天”、“莫作栋”、“麦提爽”这些人名,是香港人熟悉的港片角色,这些角色都是黄子华饰演的。1990年代起在香港流行的“栋笃笑”(stand-up comedy),黄子华就是开创者。这位香港影视界的传奇人物,横跨戏剧、电影、电台等领域,将幽默与社会观察融合,成为几代港人的共同记忆。

从演员梦碎到栋笃笑之路

黄子华1960年出生于香港,自幼接受本地教育,由幼稚园至中学预科都在香港读书,后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修读工商管理,却因对哲学更感兴趣而转读哲学系。1984年,24岁的他带着成为演员的梦想回流香港,却历经多年沉浮,仅能在亚视当临时演员,他在接受一个专访时曾提到,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亚视做躺在地上的临时演员。也参加过幕前选角,但最后都没有入选。由于太渴望做演员,他在做港台教育节目《性本善》的编剧时,毛遂自荐做其中一集的主角,终于第一次尝到做男主角的滋味。在电台转过几份工之后,仍然无法圆梦,最后决定去商业电台做DJ。

真正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是1990年,他自资举办首场栋笃笑《娱乐圈血肉史》,成功打响名堂。原本只打算尝试一次的栋笃笑,却因为意想不到的成功,成为他未来数十年的事业核心。

“栋笃笑”意译英文的“stand-up comedy”,又名脱口秀、独角喜剧等,这种源自西方的新表演艺术在1990年代引入香港时还没有翻译,港式译名正是黄子华的创意翻译,他也是首位以超过两小时的节目表演“栋笃笑”的演员,并亲手带领第二位栋笃笑人物张达明进入“栋笃舞台”。栋笃笑经过十多年发展,渐渐广为香港普遍观众所认识和接受。

幽默与批判并存的舞台

黄子华的栋笃笑,从娱乐圈的内幕,到政治社会议题皆有涉猎。他在1992年的《跟住去边度》探讨移民潮,1997年的《秋前算账》则直指香港回归前的焦虑,甚至在2014年的《唔黐线 唔正常》中谈及雨伞运动等敏感议题。他以幽默为包装,剖析社会现象,成为港人情绪的出口。

回顾黄子华的栋笃笑,从早期讽刺娱乐圈,逐渐转向社会问题,特别是香港回归后对政治和经济问题的批判,也反映出当时社会言论自由的宽松。他就算讲到“六四事件”,都能够用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得到观众的热烈回应。

黄子华将栋笃笑和香港本地文化深度结合,成为了几代人的集体回忆。有人说,黄子华不是搞笑,而是幽默。幽默和搞笑有何分别?“搞笑”是短暂的娱乐,像是你看戏或看一段对话大笑,然后很快就忘记,而“幽默”则是包含了深度和反思。

他的风格不仅仅是搞笑,而是带有深度与反思。他的笑话并非单纯的逗乐,把生活中那些没什么人留意的现象重新演绎出来,而是让人从笑声中找到共鸣,甚至在笑过之后,产生更深的思考。这种独特的幽默,使他成为香港文化的重要象征。

香港明星黄子华资料照。(邝天明/大纪元)

讽刺时弊电影路

有句俗语叫做“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不知道算不算是在黄子华身上应验了?虽然黄子华在90年代凭借“栋笃笑”爆红,2000年拍剧集《男亲女爱》又大受欢迎,但他的演艺事业并不是都一帆风顺。

他主演过多部票房惨败的电影,例如1993年的《人生得意衰尽欢》票房只有5万、1994年的《沙甸鱼杀人事件》票房98万、还有2002年他自编自导自演的《一蚊鸡保镳》票房只收17万,也因此令黄子华有“票房毒药”的花名。

不过,好多黄子华的电影都有讽刺时弊的元素,不是嘻嘻哈哈、看完就算了。例如《沙甸鱼杀人事件》的男主角对身边一切都失去安全感,比喻当时1994年香港人对政治的不安,不想思考将来的事情。因为当年是1989年六四事件之后5年,还有3年就1997年主权移交。

戏中有一幕,廖启智问黄子华:“惊暴动?惊大亚湾?”(害怕暴动?害怕大亚湾?)1994年,正是大亚湾核电厂正式投入运作。上世纪80年代,香港曾经有近百万市民联署反对,但中共当然没有理会。

至于《一蚊鸡保镳》大部分场景在屯门拍摄,包括大兴邨、友爱邨、田景邨等,也侧面描写了大量社会问题。电影于2001年拍摄,即香港主权回归后4年。受亚洲金融风暴和时任特首董建华的“八万五”政策影响,香港楼市大跌,经济不景,很多中产阶级成为负资产人士。黄子华在戏中不断提及“八万五”这个数字,讽刺董建华,反映当时社会实况。

2022年的《饭戏攻心》票房大卖7700多万,成为香港史上票房No.1喜剧。电影宣传口号“屋企人喺边,边度就系屋企”(家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紧扣香港移民潮,引发很多人共鸣。

2023年的《毒舌大状》涉及冤狱剧情,恰巧回应了现实社会大量政治案件受审,以1.45亿元票房,成为港产片史上No.1。里面的台词“今日!呢度!Everything is wrong!”(今日,这里,一切都错了!)电影中一些对白为香港观众“出返啖气”。2024年11月,民主派初选案判刑后,不少网民都转发相关对白,表达心中的愤怒。

2024年大热作品《破.地狱》讲述殡仪业,触及亲友离世和移民潮两大题目,在疫情和社会环境变化后,引起无数观众共鸣。

网上很多人讨论黄子华在《破.地狱》中的演技不怎么样,但为什么连很多不是黄子华的粉丝,都会说:“黄子华演的戏就是好看”?答案是,他的角色总是带着浓厚的“黄子华味道”。他不需要扮演别人,他只需要做回自己。无论是《饭戏攻心》的大哥,还是《毒舌大状》的律师,他的演出总是让观众感受到真实的黄子华。

成为港人情绪的出口

为何黄子华能够在影视与栋笃笑领域屹立不倒?答案或许在于,他从未单纯追求搞笑,而是透过作品传达对社会的观察与批判。他的作品常与香港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带着浓厚的本土色彩,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看黄子华的电影,总像在看我们身边某个朋友的故事,或是某个在街头巷尾经常见到的普通香港人的故事。他的对白通常都很接地气。近日不少网民转发1997年某集《铿锵集》节目,题为《夫子自道》,整集都是探讨黄子华“栋笃笑”现象。

27年后再重温,一点也不过时。他在节目中也表示很喜欢到旺角、深水埗去看不同的生活形态。很喜欢在茶餐厅观察人生百态,强调是真实的生活对白。茶客在谈论什么时下题目,经历了六四和迎接主权移交,香港人面对急速变化的社会环境时变得麻木,黄子华认为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 面对巨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港人选择将自己的感受封闭起来,以免受到过多的伤害。他在一个电台节目的访问中分享:“基本上人类倾向于保护自己,便会麻木一些,所谓的麻木包括多方面,譬如良知、公义⋯⋯”

记者曾经问到他在97主权移交前做全政治内容的《秋前算账》会否太大胆?他非常认真地回答:“我的出发点不是考虑是否大胆,而是有没有趣。我当然有立场,但立场不是最重要,他是否觉得我在讲述他的生活,一万种人以不同的方式生活,怎可以说谁对谁错,但如果你讲中了他们的生活,已经足够了。”

黄子华的存在,就像一种文化心理治疗。以独特的幽默和讽刺方式,剖析了香港人在面对社会变迁时的种种心态和行为,探讨如何在不完美世界中寻找生存意义和价值。好多人看他的电影或栋笃笑时,不只是为了单纯的娱乐,更加是想找一个情绪的出口。

黄子华的成功,更证实了一种文化现象。他用幽默同香港人建立深厚的联系,用栋笃笑与电影记录了这座城市的点滴。他用幽默去治愈这个城市的伤口,这就是为什么他可以被称为“哲学家”。大家心目中的黄子华,又是什么样子呢?#


 

从渔村到大都会,香港隐藏着杰出人才。有人说香港是冒险家的天堂,也是智慧与勤奋者的港湾。香港人的文明、勇气和骨气,在关键时刻,表现了极大的宽容与爱心。“香港人”已经代表了一种精神,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能继续发光发热。也有一个个与香港结缘的特别人物,为香港的文化和精神增添色彩。且看全新节目《漂流传奇》,走进一个个当下的大人物、小人物,分享他们的人生传奇。

本期《漂流传奇》全部内容,敬请线上收看。

——《漂流传奇》制作组

责任编辑:连书华

相关新闻
【漂流传奇】陈淑庄低调移台三年 变身餐厅主厨
【漂流传奇】香港哲学教授张灿辉的生命转向
【漂流传奇】千里冰封路 摄影师袁斯乐的坚持
【漂流传奇】香港马拉松教练 不屈命运跑出奇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