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2月18日讯】(大纪元记者杨旭综合报导)日前业内人士指出,有证据显示,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中国仿制药和集采药,广泛存在过评(通过一致性评价)后生产环节变更,这可能会影响药效,但却无需重新进行一致性评价。业内人士指出,中共医保局第十批集采药中的阿司匹林肠溶片低至3.4分/片,企业为控制成本会更换辅料,结果药效大打折扣。
近半“集采药”过评后发生原料变更
2月16日,名为Air-Moving Device的业内人士在社交平太BlueskySocial发表文章称,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以及进入集采的药品中,广泛存在过评后生产环节的变更。
他抓取了从2019年1月1日至2025年2月5日国家药监局的16万余条药物补充备案信息,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公开的1988条过评药品信息,以及上海医保局公布的1933条集采药品信息等三组数据。
比对后发现,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和进入第8批集采的药品,二者发生供应商变更、生产工艺变更、生产厂址变更的比例分别为28.2%、9.6%、14.1%和45.7%、16.4%、15.3%。
进一步比对后发现,同成分的352种进入集采的药品以及768种未进入集采的药品,在关键的、可能会影响药物成分、药效的变更上,进入集采的药品发生了更多的生产环节的变更,约2倍于未进入集采的药品。
《第一财经》质疑到,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若发生生产环节的变化,是否依旧符合与参比试剂的一致性?
根据目前的相关规定,一款仿制药在通过一致性评价后,可对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工艺、生产厂址等多项生产环节进行变更,而无须重新进行一致性评价。
Air-Moving Device强调,对于这些可能影响药效的变更,CDE并未予以公开披露,例如关于这些变更的详细信息,厂家对新供应商的原料进行杂质分析的情况,药监部门是否对新增的生产厂址进行检查,采用新工艺生产的药品是否进行了体外生物等效性分析等。
而且绝大多数非业内人士对于过评药品、集采药品可能会在过评后进行生产变更并不知情。
为降低成本 “集采药”企业更改辅料和配比
一位国内药企管理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以阿司匹林肠溶片为例,企业在集采中标后,为了控制成本,同时又要满足技术指标的最低线,会采取更换产品供应商的做法,把辅料换成进口的,也能达到一致性评价的要求,但疗效确实不如原研药那么高。
中共医保局于2024年12月公布了第十批药品集采的中选结果。其中,阿司匹林肠溶片中选价格低至3.4分/片,间苯三酚注射液中选最低价更是低至0.22元/支。
一家参与间苯三酚注射液集采但未中选的企业高管告诉《中国经营报》,其公司自主生产原料药,即便如此,生产1支间苯三酚注射液的可变成本就达到了0.6元,含税完全成本在1元左右。若再加上设备折旧、研发摊销等费用,这样的价格根本无法参与中选。
《证券时报》2024年10月报导,通过一致性评价只是仿制药上市的起点。一些药品在通过一致性评价、进入集采之后,常常会以更改包装、改换辅料等方式来压降成本、提高利润。
华南一家国有药品质量检测机构人士表示,除了技术上的差异,为控制成本,一些仿制药厂在制备工艺、生产设备和原研药不尽相同,采用的辅料来源、辅料种类和配比也有所不同,从而导致了仿药在口感、疗效等方面与原研药存在差异。
比如,同样是阿奇霉素,仿制药对标的原研药质量标准是一个区间指标,比如95%~105%都属合格,原研药可能做到102%,国内药企做到97%,均属于合理差异,但每一个项目产生的合理差异在多个项目累积之后,差距便会越来越大。
今年上海“两会”上,上海瑞金医院普通外科主任的郑民华受访时表示,集采药由于价格低,药物品质不稳定,存在着“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等现象,医师面对病患的反映与质疑很无奈,因为没有选择权,“向上级反映也没渠道”。
北京朝阳医院心脏内科主任医师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卢长林,也在今年的北京市政协会议提案指,直指医师们普遍反映,集采药与进口药或原研药相比,疗效欠佳。
责任编辑:孙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