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啸放情的古代隐士

作者:甘露
孙登不愿攀附权贵,不喜欢官场的虚假争斗,用“尸解”的方法断绝与杨骏往来。回到山上与青松白云为伴,寻找真我。孙登画像,图片取自清朝《历代画像传》。(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86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人人都会吟诵的名诗,讲的是贾岛满怀希望拜访一位隐者,因隐者在山中采药,不曾相见而感到失望,作下了《寻隐者不遇》这首诗。

古代的隐者们淡泊名利,寄情于田园,悠然于山林,卧眠于江湖藏匿自己的光彩,不应朝廷美好的征召,面对富贵傲然独立,修身自保。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潜字渊明,也有说名渊明,字元亮,东晋浔阳郡柴桑县人。他与周续之、刘遣民被称为“浔阳三隐”。陶渊明的祖上从陶唐氏开始的,远祖丹朱受到舜的礼遇,历经了几个朝代。他的祖上因时世隆清与恶浊,有人出仕,有人隐居。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大司马。

陶渊明从小志趣高尚,家宅旁边有五棵柳树,曾著有《五柳先生传》一文,用来比拟自己。因此人们就称他为“五柳先生”。先生的性格安闲静穆,寡言少语,不计得失,安贫乐道,不慕荣华利禄,读起书来常常欣然忘食。为后世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气节和意境旷达而淡远的诗作。

陶渊明曾几次出仕为官(做过江州祭酒、做过参军),然而在当时纷乱的政局中,官场满是虚伪与逢迎,向来是“真性情”的陶渊明完全无法适应。最后一次出任彭泽县令,只八十几天,便说自己“岂能为五斗米而折腰?”他挂冠求去,并写下这篇《归去来辞》,归向了山林对他的呼唤。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寔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去吧!田园就快荒芜,为什么我还不回归呢!登上东山我抒怀长啸,面对清澈的流水我吟诵诗篇。依循着生命大道直到生命的尽头,在天命之中安然喜乐,再无怀疑。

陶渊明不愿在名利场中争夺,他倾听心中“真”的呼唤,辞官归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他迫不及待地登上回家的小船,清风飘动着他的衣袖。也许田园中的小径有些荒芜,亲手栽的松树和菊花仍旧傲然挺立。面对这一切心情是多么的喜悦,夫耕于前,妻锄于后的田园生活多么美好!

宋代李公麟画《归去来辞》(局部)。(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长啸放情之孙登

孙登,字公和,号苏门先生。三国时代汲郡共县(今河南辉县市东五里固围村)人。常年隐居在苏门山,博才多识,熟读《易经》《老子》《庄子》之书,精通音律,常常抚弹一弦琴,尤擅长啸。著有《老子注》《老子音》,已亡佚。竹林七贤阮籍和嵇康都曾求教于他。

孙登没有家人,独自在郡里的北山上挖掘土穴居住。冬夏都身着单衣,冬天长发覆身,发长丈余,面色红润,历经多年容颜不衰。孙登性情温良,从来不发脾气。有人故意捉弄他,把他投入到水中,要看他发怒生气的样子,孙登从水中爬上来,却哈哈大笑,毫不介意。

孙登居住在苏门山,魏文帝闻知后,命阮籍前往拜访。阮籍与孙登谈玄论易,讲了好久,孙登也不理睬,阮籍长啸一声,准备离去。孙登说话了:“不妨再啸一声。”阮籍再啸,清韵响亮,可是孙登又不理他了。阮籍无奈下山,行至半山腰,忽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在山谷久久回荡,原来孙登在用啸声来表达心意。阮籍返京后,将此次经历记录下来,内容见于《啸旨》〈苏门章第十一〉,这就是“苏门啸”的来历,后来被用作游逸山林、长啸放情的典故。

古人论音乐说:“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是讲手拨丝弦不及口吹竹管,口吹竹管不如喉舌直接发出的歌啸。不是指音乐的等级而是讲音乐与心境的高远,歌啸最能见人的性情。

东晋名士谢安和朋友在海上泛舟,忽然风起浪涌,诸人皆惧,唯有谢安“吟啸自若”悠然地吹着口哨。

后来,嵇康又跟随孙登游学三年,嵇康下山前,孙登对嵇康说,你才华如此出众,然而却不识局势,见识寡浅,只恐怕你会不见容于当今世上。

老师这番语重心长的叮嘱,嵇康没能深刻领会,孙登老师的担忧果真应验了。后来嵇康被司马昭所害,临终作《忧愤诗》“昔惭柳下,今愧孙登。”后悔当初未听孙登老师之言。古琴曲《广陵散》,就是因为嵇康而流传千古,成为中国人心中不朽的篇章。

当时,很多人认为孙登是疯子,孙登曾经预言太傅杨骏将要获罪。用剪碎布袍子的方式告诫杨骏。杨骏不理解,反将孙登抓起来了。孙登用“尸解”的方式离开了。后来,杨骏因犯罪被斩首。人们这才明白当初孙登剪碎袍子是一种预言。

孙登不愿攀附权贵,不喜欢官场的虚假争斗,用“尸解”的方法断绝与杨骏往来。回到山上与青松白云为伴,寻找真我。

(元代)晋  嵇康《苏门闻啸图》。(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注解:
尸解:古代一般指修行的道士留下“遗体”离开俗世,留下的遗体并不是真的尸体,而是用一件物品变化而成。有的使用竹杖尸解,如“尸解神杖法”就是杖解的一种,要求取面向阳光的竹子,七尺之长而制成作为替代自己尸身的神杖。野史多有“开棺无尸,唯一青竹杖”的传说记载。

参考资料:
《后汉书》
《晋书》
《宋书》

——转自正见网 (有删改)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