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溪:电影《边城》——传统中国的“人生形式”

人气 26

【大纪元2025年02月13日讯】在小说《边城》中,沈从文先生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边地小城中的故事。一九八四年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忠实于原作精髓,获得了沈先生的首肯,将湘西边城的山川地理,人情风貌小巧却不失完整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故事发生在山峦挺秀,云遮雾绕之地。那里星空璀璨,月映长波,白塔护守,河水清澈,青石凿阶,木楼吊脚……与清婉的自然和谐而生的是那个时代朴实仁厚的中国边地子民。

边城的乡里关系在爷爷一次端午办节货的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条商街缓缓行来,有和善的阿婆送粽子,有乐呵呵的肉摊老板给爷爷切好肉还连声的“不要钱”,尽管如此,爷爷也会硬塞铜板。

爷爷新打的好酒可以随偶遇的菜贩任意品尝,而过路的熟人又替爷爷着想(怕爷爷的酒被“尝”光),将酒葫芦拿走,说是要都喝了,又暗中送还爷爷家。主人公翠翠和爷爷守渡为生,清贫勤苦却也从不接受过渡人好心留下的“小费”。传统中国社会这种普遍的仗义疏财和善意敦厚之风可谓弥漫全片。

船总顺顺和王团总一家可说是城中家境殷实之户,但观众从这些“富人”身上看到的仍是勤劳谦逊,富而有德。翠翠独自等待爷爷的暗夜,顺顺家二老(二儿子)会差家人专门将她护送回家;王团总母女穿金带银,摆渡过河时,对翠翠和善有加,双方怡然自洽;端午看龙舟时顺顺请爷爷和翠翠专门上楼观看,与一班太太小姐同在一处,亦并无怠慢唐突之感。在嫁娶问题上,顺顺家大老、二老都喜欢上了翠翠,即使王团总家陪嫁一座碾坊也未能动摇二老对翠翠的真心。

虽然兄弟二人喜欢上同一个女孩,但两人均坦荡直白,“车走车路,马走马路”。观众在崎岖中领略到边城人面对生死也只是一句深植于传统的达观——“一切都是天意”。至于这份艰涩的爱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结尾这句点睛之笔仍是苦难中敬天知命的从容。

年逾八旬的沈从文先生在片头手握毛笔书写出镜,一派传统文人气质。他曾谈到在《边城》中要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们在这部近百年前的中国边地风情画卷中不仅对这样的“人生形式”如沐春风,还迫不及待地想要找回这已经隐去多年却从来不曾消失的桃源之城呢。

责任编辑:金岳

相关新闻
现代诗﹕边城组曲
四届亚洲影后 卿本佳人——怀念惊才绝艳的林黛
边城浪子:【笔名的故事】
王友群:天津市委书记王亢之文革自杀之谜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