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刻《元祐党籍碑》的工匠

作者:甘露
常安民、李仲宁虽是小小的石匠,但他们都有做人最朴素的是非观,并因此而青史留名!(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154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被宋徽宗任命为宰相。蔡京当政不久,就做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颁刻“党籍碑”。他别有用心地把以司马光、文彦博为首的109位“奸党”的名单及“罪状”呈报宋徽宗,由宋徽宗下诏,把奸党姓名刻碑立于文德殿端礼门之东壁。

此后“奸党”名单又增加了一批,崇宁四年(1105年),蔡京将其合为一籍,共计309人,里面既有司马光、苏轼、苏辙、黄庭坚等元祐年间执政的旧党人物,也有与蔡京有私怨的章惇、陆佃、李清臣等新党人士。蔡京亲自书写碑文,并下令全国各州县官府复刻此碑,使之通告天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元祐党籍碑》。

宋朝《元祐党籍碑》墨拓本。(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蔡京为何这么做?一是报复,他当年不得志与旧党有关;二是妒忌司马光、苏轼等人名扬天下;三是打击异己树立威权。人们不解的是:宋朝造纸术印刷术非常发达,蔡京为什么选择刻碑的方式呢?要让“敌人”万世受辱吗?他做的可真够狠够绝的!

宋徽宗和蔡京的做法,引起了当时许多有良知人士的反对。永兴军(今西安)官府找来一个叫常安民的镌字工匠,让他复刻这个“党籍碑”。常安民推辞说:“这份名单中其他的人,小人不很了解,但司马光、苏轼、苏辙等人都是天下闻名的忠臣、君子,现在却把他们定为奸党。我不忍心把他们的名字刻在碑上让人唾骂。”

永兴军的官员非常恼怒,威胁要治他的罪。常安民哭着恳求:“小人有一个请求:此碑落款不留‘镌刻者’的名字,无论如何小人的贱名不能刻在此碑上,否则会被后世唾骂,子孙蒙羞。”永兴军的官员见他有骨气,就答应了他的请求。(《邵氏闻见录》)

在九江,一个叫李仲宁的碑工被九江太守找去刻碑。当他听到碑文所刻的“奸党”名单后,马上拒绝了。他说:“我小时候家里很穷,学点石刻手艺养家糊口。平时接的大活儿,都是刻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诗文。我虽然没有见过他们,但也算受了他们恩惠。这上面有他们的名字,我刻了不忘恩负义吗?”

太守听了很感动,称赞李仲宁说:“很多朝中大员都不如你啊!”(《挥麈录》)

常安民、李仲宁虽是两位小小的工匠,但他们都有做人最朴素的是非观,他们凭此而青史留名,确实难能可贵啊!

——转自正见网 (有删节)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