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1月06日讯】(大纪元记者赵芬妮纽约报导)近日,曼哈顿华埠土地信托会(Chinatown CLT)举办“多层次传承:重塑华埠”(Layers of Legacy: Reimagining Chinatown)的社区文物展,展出了金丰酒楼当年的龙凤雕饰,作为纪念华埠繁荣历史的文物之一。展览还包括一系列华埠的老照片、早期华文杂志如《中美周报》、教育类书籍、华人洗衣业兴盛时期的电烙铁,以及联成公所超过70年历史的酸枝木椅等物件,重现华埠的兴衰轨迹,并启发参观者思考华埠当前困境的成因及解决之道。



知名酒楼和老照片 见证社区盛景和变迁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新一波移民涌入,华埠在原来基础上迅速发展并达到鼎盛,成为美东重要的华人聚集地。1978年开业的金丰酒楼发展为该区最大的华人宴会厅,与其它大型宴会厅一起,承办婚礼、节日庆祝及各类社区聚会,热闹非凡。
纽约东华协会主席、在华埠居住逾40年的于金山回忆,当年外州华人都要回华埠举办红白喜事,周末和节假日的婚宴更是频繁,“一天五场,甚至有粤菜餐馆一天七场。”
金丰酒楼位于华埠伊莉莎白街,这个知名酒楼的发展见证了华埠的繁荣与变迁。然而,2021年,新冠疫情爆发后的第二年,可容纳800个座位的金丰酒楼宣布关门歇业。这座被誉为华埠地标的宴会厅走入历史,成为华埠社区难以磨灭的集体记忆。


文物展上,记录华埠社区变迁的老照片也一同被展出。
华埠土地信托会协调员王镝指着墙上展出的图片介绍,直到约10年前,这里的东百老汇在跨州运行的大巴车站尚未被取消前,还是一个人流集散之地,然而现在华埠人口已经大量流失。
随着华埠住房供应不足、人口快速减少,加之移民向法拉盛、王后区及南布碌崙等地转移,华埠的区域中心地位逐渐消退。
于金山表示,没有华人的华埠将不再是华埠,如果只剩下空壳,华埠将有其形而无内涵。
访客:华埠缺乏年轻人 亟需可负担住房
此次展览已持续多日,来访者有华埠居民,也有外来游客。除了赞美华埠的美食,也有许多人留言表示这里是他们心灵的家园,有的则写下“缺乏年轻人活动”“年轻人太少”等留言。
在对华埠的愿景一栏,有多人写下“租金可负担(Affordable rent )”“希望有更多适合所有人的住房”“保留(中国)文化”等期望。这些留言折射出华埠长久以来住房严峻的问题。

土地信托会的数据显示,曼哈顿的房屋自有率仅为24%,远低于全国平均的64%。华埠的情况更为严峻,房屋自有率仅15%,是纽约市自有率最低的社区之一。而长期以来,政府对华埠的忽视,导致过去30年来几乎没有新的可负担住房开发,进一步加剧了住房不足、人口外流及社区不稳等问题,并提高了夺命火灾等风险。
王镝还指出,华埠的一些非营利机构多年来收购了许多房屋,仅用作出租,大量房产无法进入市场交易,是导致经济住房缺乏的一个原因。
他认为解决问题需要追根溯源,“政策的改变非常关键”。他特别提到一项名为《租户购买机会法案》(Tenant Opportunity to Purchase Act,简称TOPA)的提案。
该提案将允许租户从有意出售房屋的房东手中购买房屋,并转化为可负担住房。这一过程可以由当地社区主导的非营利组织土地信托会(CLT)来协助实现。据州议会资料显示,编号为A3353的法案在2023~2024届州参议会提出等待审议,纽约市过往也有类似的立法呼声。
同时,华埠现有的房屋长期面临设施老旧问题,一旦火灾发生难以逃生,展览也呈现了英文媒体刊登的火灾现场报导,华埠土地信托会表示,将继续与社区组织合作扩大CLT联盟,为社区及纽约市的长期稳定与繁荣而努力。◇

责任编辑:郑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