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1月27日讯】(大纪元记者陈霆综合报导)周一(1月27日),中共国家统计局公布1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49.1,这不仅逊于市场预期,也结束了连续3个月的扩张,落入紧缩区间,并创下去年8月以来最弱表现。
1月份中共官方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去年12月份的50.1萎缩至49.1,低于区分增长和收缩的50荣枯线,也低于路透社调查预测中位数50.1。
PMI以50作为荣枯线,当指数高于50,代表景气呈现扩张;指数低于50,则意味着紧缩。
分项指数中,生产指数及新定单指数均跌至低于50的收缩区,以企业规模划分,大、中、小型企业PMI同样跌至低于50。
数据显示,新出口订单指数回落1.9个百分点至46.4%,为去年2月以来最低,可能表明出口增速有所放缓。
除了工厂活动放缓,包括服务业和建筑业在内,中国1月份的非制造业PMI指数也逊于市场预期,从去年12月份的52.2大幅下降至50.2。
周一,中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另一份数据显示,在2024年里,营业额超过2,000万人民币的工业企业全年利润下降了3.3%。在过去三年中,这些企业的利润每年都在下降。
新的数据增加了中共当局的压力。其正穷于应对房地产长期放缓、消费者信心丧失、通货紧缩压力加深,以及可能即将重新升温的美中贸易战。
美国总统川普(特朗普)宣布,将于2月1日起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10%的惩罚性关税,以推动中共当局打击芬太尼化学前体的贩运活动,这可能暴露出中国经济增长对出口的高度依赖。
去年,中国的贸易顺差达到近1万亿美元。因为中国内需疲软,生产商纷纷希望将库存销往海外,再加上工厂通货紧缩和人民币疲软,使中国商品在全球市场更具价格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推高了中国的出口额。
然而,这也加剧了全球商务失衡,使中国与全球大型经济体不断爆发冲突。
考虑通货膨胀后,中国去年的贸易顺差远超包括德国、日本或美国等出口大国在过去一个世纪里达到过的水平。
中国商品大量涌入全球市场,已引发越来越多的批评。除了美国,许多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祭出关税政策,试图减慢中国商品涌入的速度。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物价不断下跌,使企业利润和劳工收入大打折扣。
此前,中共当局承诺在2025年推出进一步的刺激措施,但分析人士认为,这些措施仍将侧重于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家庭消费,这可能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削弱消费,并增加通缩压力。
中共虽承诺振兴内需,但除了推出以旧换新计划,扩大汽车、家电和其它商品的补贴之外,并没有其它有效的政策。
保银资产管理公司(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Zhiwei Zhang)表示,1月制造业PMI数据放缓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外部需求减弱,因为新出口订单指数降至去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责任编辑:叶紫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