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1月20日讯】(大纪元记者杨婕美国圣地亚哥报导)旧金山州立大学电影系教授、电影导演张伟民历时12年拍摄制作,聚焦国画大师张大千鲜为人知海外生活的纪录片《万里千寻》,应圣地亚哥中华艺术文化学会邀请,1月18日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的普莱斯影剧场(Price Center Theater)放映。
张大千在1949年后离开中国大陆,先到香港落脚,1952年搬到阿根廷,1954年迁居巴西,1969年开始住在美国旧金山,1976年移居台湾,1983年在台北居所“摩耶精舍”辞世,享寿85岁。张大千在中国时已经声名响亮,如日中天,但是他离开中国后的经历,却鲜为中国人所知。
影片放映前,张伟民接受大纪元采访时表示,“我也是漂泊在海外的艺术家。所以我对艺术家离开故土,居住在他乡,漂泊海外这种感受,我还是非常有感触的。”
她说:“因为艺术家其实他是根植于自己的文化、土壤和历史,所有的创作源泉其实都离不开故土的文化。所以对于艺术家,我深知在海外会有很多波折,我也想知道,大千他经历了什么。”

张伟民表示,拍摄纪录片12年的时间里,“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她说:“我很感恩有这样一个机缘,让我有机会进入到一个东方艺术家的人生历程,能够沿着他的足迹走遍他的海外的后半生,这对我来说是人生难得的体验。”
“我觉得冥冥之中不是我选择了这个题材,而是这个题材选择了我。”张伟民说,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在思索,都在寻找,无形之中,就变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的生命也就变成了这个片子的一部分⋯⋯对于我的生命而言,更像是一个修行,是一个灵魂的提升。”
圣地亚哥艺术学会会长张琼芳介绍,之前她受友人邀请在洛杉矶看了该纪录片并有机会与张伟民畅聊。
张琼芳说:“我被她12年的坚持和付出而感动,她完全是自己出资做这个纪录片,拜访了(四大洲)25个地方。”
“正好艺术学会今年活动的主题是‘山水有情’,我认为我们的会员会喜欢这个片子。”她说,“放映会效果实际上也很好,有250多人观看,之后与导演互动的‘问答会’也很精彩。”
UCSD文学系教授、该校台湾研究中心讲座教授廖炳惠表示:“看了这个片子很感动,因为导演花了12年去寻找张大千的足迹。”
他说,张大千1949年离开中国到海外,有很多作品,受到欧洲跟美洲风景的影响,在创作风格上也有所改变, 是很有意思的过程。而这个纪录片“第一次用这样的方式来诠释他的很多作品,弥补了中国对张大千的诠释的落差。”
虽然对影片的一些诠释,廖炳惠有一些不同看法,但他说,这个纪录片“令人大开眼界”,让人们得以看到张大千的创作融入了异乡的景观和风土人情,而且也让人们看到他在海外时的思乡情怀。
廖炳惠并说,看这个纪录片,让他联想到有很多中国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离开祖国到国外流亡的时候,他们在创意、风格和所涵盖范畴的突破,也不被人了解。”
中途转行成为独立电影制片人的沈竹观看了影片后表示,很感动,也从中学到了很多。“(导演)她把自己放进去影片里,这是一个很好的艺术决策。因为她寻找张大千的过程,也是在发现她自己,所以这两条线是交织在一起的,很吸引人的故事。”
沈竹并说,影片在最后即将结束的时候,突然出现了张大千的声音,他用带有四川口音的话,讲出他自己一生对艺术真谛的总结。“这对我来说很震撼,因为整个片子虽然有张大千的影像和生活点滴,但都没有出现张大千的声音,我们也不知道张大千的声音听起来是什么样,然后在最后出现了他的声音,这让我非常感动,我觉得这种处理方式是大师级的。”
张伟民表示,制作纪录片的过程,让她意识到,“张大千是带着使命到海外的。他的使命就是,把东方艺术带到西方,让西方能够理解东方的艺术、东方的哲学,东方的文化。”她说,“而我也是带着使命,希望能把他的故事记录下来传世。”#




责任编辑:郑念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