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1月20日讯】(大纪元记者李晴、黄芸芸香港报导)一年过去了,迎接的是象征活力与祥和的小龙年,也就是蛇年。每逢佳节,香港的大街小巷总是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氛围,亲友们互致新春祝福,利是(红包)文化更是不可或缺的传统。
利是,作为红封包装现金的祝福,不仅象征新年的美好开端,更是香港人情味的体现。然而,随着经济变迁与数码化发展,这一文化正面临转型。
利是金额和经济变化有关
根据观察,过去数十年,香港的利是金额与经济表现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经济繁荣的1990年代末与2000年代初,利是金额呈现显着增长。
然而,当经济遭遇困境,例如2003年的SARS疫情与2020年的Covid-19疫情,利是金额往往出现缩减。不仅如此,派发对象也更加集中于直系亲属或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群。
尽管当前经济增长放缓,但根据香港人力资源管理学会2024年10月的薪酬调查,香港雇员平均加薪3.2%,而大湾区则为4.8%。超过六成香港企业及三成大湾区企业计划加薪,平均加幅分别为3.6%及4.7%。调查显示市民对薪酬调整的预期改善,暗示今年的利是金额可能回升,尤其对收入稳定的家庭更具利好。
然而,对于某些行业,特别是餐饮业和金融业,在香港经济下行期间备受打击,餐饮业因租金压力与消费疲弱,导致许多小型餐厅结业,影响食品供应链等相关行业;金融业则面临裁员潮、市场信心不足及投资活动减弱的挑战。
收入不稳定使部分行业从业人员面临压力,进而影响利是文化。部分市民或会缩减利是金额,或以小额10元或20元的“心意利是”代替惯例。
数码支付的变革
随着数码科技的快速发展,香港的利是文化也经历了变革。自2014年电子支付系统普及以来,电子利是成为了新兴风尚,尤其在疫情期间,电子支付成为避免接触的安全选择。
以“Pay Me”为代表的App成为了香港主要的电子支付方式之一,尤其在朋友间的转账中非常普及,逐渐取代了现金的使用。尽管“八达通”和“Apple Pay”也有一定的使用率,但大多数本土香港人不太使用像Alipay等来自大陆的支付工具。
透过手机应用程式,利是金额可以快速直接转账至对方账户,既方便又快捷。然而,中国人讲究“见面三分情”,面对面派发利是所带来的情感交流,以及现金利是的实物性质,让人更能感受到其中的心意与份量,都是电子利是无法取代的。
现金利是的意义
尽管电子支付的兴起逐渐改变香港人的消费与生活习惯,但作为传统货币交易的一部分,现金让市民能够实际衡量自己的财力,避免因过度依赖电子支付而忽略财务状况。
此外,相比电子支付可能存在的账户被盗或交易出错等风险,现金利是更加直观,无需依赖科技工具,适合长辈及不熟悉数码技术的人士使用。因此,即使在数码化浪潮中,现金依然保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
无论经济环境或支付方式如何变化,利是文化深深植根于香港人的生活中,承载着祝福与期待。经济起伏虽然可能影响派发金额,但这份传统的价值在于传递心意与正能量,而非金额大小。在新的一年里,透过智慧应对财务压力,市民既能维持传统,也能为家庭与社会带来更多欢乐与希望。@
责任编辑:陈玟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