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1月17日讯】(英文大纪元专栏作家Mike Fredenburg撰文/信宇编译)众所周知,维持强大的军队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持。而强大的国民经济需要的是,从经济和科学角度来看都是合理的监管。不幸的是,许多政策制定者在意识形态的驱使下接受了极端的监管议程。这个议程无论从科学角度还是从经济学角度看,都是十分不合理的,对我们的经济和军事都造成了严重损害。
这项议程在2024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展示,该会议也称为COP29,于去年11月11日至22日在阿塞拜疆的巴库举行。会议的前提,以及《巴黎协定》等协议,认为人为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构成了重大威胁。此外,还有观点指出,即使在当前,气候变化已在全球造成了严重影响,而通过规范、法规和新技术的推动,将有助于减缓甚至逆转这一趋势。
推动这些理念的人还声称,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数千亿甚至数万亿美元,以便后者能够继续使用所谓的绿色技术,而不是导致污染的老式传统技术。
在美国,由气候变化议题推动的政策和强制令正在不断推出,其前提和主张是气候变化现在仍然对穷人和弱势群体造成了不成比例的影响。他们还声称,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正在对国内生产总值(GDP)产生负面影响。
换而言之,如果你不支持以气候变化为驱动力的恶性政策和规定,你就是支持经济疲软,就是对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地位较低阶层的人群造成的伤害无动于衷。
这些说法被学术界和媒体界的许多人所接受和传播,已经带有宗教色彩,因此学术界和传统媒体都很少容忍反对观点。尽管如此,许多科学家、工程师和其他知识渊博、极其聪明的人并不相信这些言论,他们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论据来揭穿他们所认为的伪科学。
Clintel (全称为Climate Intelligence)就是这样一个由杰出科学家组成的团体。该组织最杰出的成员之一是来自美国的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约翰‧克劳瑟(John F. Clauser)博士,他于2023年8月签署了《Clintel气候宣言》(the Clintel Climate Declaration),宣布不存在气候紧急状况。截至今天,已有逾1600名科学家和专家签署了该宣言,而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伊瓦尔‧吉亚沃(Ivar Giaever)博士是第一个签署的成员。
该宣言指出,气候科学已经被政治化,缺乏足够的科学性。它注意到,这些气候变化模型完全取决于输入其中的内容,包括假设、假定、关系、参数化、稳定性限制等。从而,“相信气候模型的结果,就是(盲从地)相信模型制作者所输入的内容。这正是当今气候讨论的问题所在,其中气候模式正是问题的核心。气候科学已经蜕变为基于信念的讨论,而不是基于合理的自我批判的科学。”
可以说,这些模型屡屡失败,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当今流行的气候变化的论调提出怀疑。鉴于已经实行的这些规定和要求实际上并没有阻止或者减缓气候变化,我们必须质疑实施这些规定和要求是否明智,因为它们已经削弱了我们国家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而相比之下,在地球的另一边,中共的经济和军队却在不受这些削弱性规定和要求阻碍的情况下不断扩张。
尽管如此,在过去15年多的时间里,美国在减少碳排放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24年世界能源统计回顾》(2024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显示,在过去15年中,美国在能源、过程排放(process emissions)、甲烷(methane)和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当量排放方面降幅最大。事实上,与2013年相比,美国通过积极钻探和使用清洁燃烧的天然气,包括用压裂法(fracking)开采天然气以代替煤炭,在经济大幅增长的同时,二氧化碳当量却减少了8.5%。而在同一时期,中国的二氧化碳当量上升了20%,成为迄今为止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
在塑料污染方面,中国也居世界首位,而在造成酸雨的二氧化硫(SO2)排放方面,中国仅次于印度,位居全球第二。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仅为中国的六分之一。
因此,到目前为止,如果气候变化的说法是正确的,那么造成最大破坏的就是中共,而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得最多。
综上所述,美国在减少温室气体方面已经走在众多发达国家的前列,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温室气体和其它污染物的产生基本没有减少;由此可见,在中共和其它潜在对手在气候议题上只说不做的背景之下,美国自愿削弱自身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来应对气候变化,这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
作者简介:
迈克‧弗雷登伯格(Mike Fredenburg)是圣地亚哥亚当‧史密斯研究所(Adam Smith Institute)的创始主席,拥有机械工程学士学位和生产运营管理硕士学位,定期撰写军事技术和国防事务方面的文章,重点关注国防改革。
原文: United States Is Crippling Itself With Climate Change Regulations, China Is Not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立场。
责任编辑: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