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4年08月21日讯】在英国名演员、也因《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这部名片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奖的安东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以及曾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奖的艾玛·汤普逊(Emma Thompson)两大巨星主演的《长日将尽》(The Remains of The Day)这部电影里,有这样的场景:忠心的管家被主人的政界精英朋友叫去作实验,他被问道:“英国偿还美国债务,这与对美贸易衰退有无关连?”管家答说:“这,我答不上来。”接着又被问:“欧洲货币问题,可否靠法、苏限武协议解决?”管家回答:“这,我也答不上来。”于是这几位发问的精英就下结论说:“这样还谈什么民主是服从多数?”因为广大庶民显然对国家大事是有很深鸿沟的。
经济事务为何如此复杂难懂?
看了这一场景,读者们的感受是什么?是感同身受觉得自己的渺小、无知,赶紧发奋图强,追求知识以赶上时代?或者佩服专家们的经济学问渊博,心悦诚服地依赖他们,信赖他们帮我们解决这等“国家大事”?或者更加察觉所谓的“经济事务”确是千头万绪,专业化极深,应交给专家权威人士处理?就我来说,脑中则出现这些疑问:经济事务为何成为国家大事?经济事务为何发展成为如此复杂,非得具有专门知识者才可能理解?
这两段对话里,外债、贸易衰退、货币问题等等都是当今所谓的“总体经济”课题,也是各种媒体天天出现的经济新闻。一提到总体经济就逃脱不了各式各样的“政策”,而政策的拟定往往属于政客和专家事务。顺手拈来,日本1990年代末期一再推出的“振兴经济景气方案”,台湾千禧年前夕喧腾不已的“扩大内需方案”都是最明显的例子,而世界各国一旦出现经济景气过热或衰退,也一概将希望寄托于政府的各项政策,期盼政府祭出各种药方来化解难题。尽管诸如此类的方案早已有黔驴技穷、治丝益棼的窘状,但2008年金融大海啸引发全球大萧条,纾困、“印钞救市”、QE2(二次量化宽松)还是纷纷出炉,还是政府祭出经济政策,特别是印钞票、低利率、大举债。为什么政府会跃上总体经济舞台当主导者?这非得由总体经济学为何会成为“显学”谈起不可。
大体而言,经济学始自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 1723~1790),本来没有个体、总体的区分,所分析的是如何增进住民们的福祉,强调的是人际间分工、协作,市场和价格机能,至于政府的角色则在促进分工的顺利进行,根本无所谓“主导”经济事务,而经济事务其实是每一个人的事。事情的转变得追溯到1930年代那一场令世人永难忘怀的“经济大恐慌”,在该事件下市场机能受到严重的诬蔑,看穿“人类短视特性”的凯因斯(J. M. Keynes, 1883~1946)趁势提供操纵经济体系各种奇妙工具给政府,以“创造有效需求”美名取得施行政策的合理性。此后政客与经济学家就密切合作共同“精微细致调节”(fine tuning)经济体系的运作,藉由促进“经济成长率”和增进就业这些神圣使命,堂而皇之地尽情挥洒。
凯因斯理论太迷人、难破解
凯因斯理论指出,实际社会供需失衡,尤其经济萧条时,价格极低且僵固,无法灵活调节,庞大的“超额供给”无法经由价格下跌来产生需求而消除,非得由政府来创造“有效需求”才可消化掉。这套理论经由完美的图形和数学演算让“教”和“学”都方便、明了,再因美国罗斯福的“新政”被认为就是凯因斯理论的应用且有效,让大萧条消失。如此一来,以凯因斯理论为核心的总体经济学乃成为显学,并且征服全世界,迄今不衰。
其实,凯因斯理论刚萌芽时,就有海耶克(F. A. Hayek, 1899~1992)领衔的奥地利(或奥国)学派提出异议,而对于1930年代世界经济大恐慌,海耶克也早在1927年就预测到,因为他正确的诊断出“超额供给”的源头,那就是:“超额供给或大量失业的出现,是因为劳动和其它各种生产因素在各业、各厂,以及各地之间的分配对其产品之需要的分配之间不能协调所致,之所以如此乃因‘相对’价格和工资体系受到扭曲,扭曲的源头就是政府使用了扩张性货币政策,因而创造出‘人造’需求(包括产品和生产因素需求),使生产者和劳动者都做了‘错误预期’,终使实际生产出来的产品及实际使用的生产因素都过量。此时政府决策者不但不及时停止这种虚假的扩张需求政策,反而更增强该扩张政策的应用,恶性循环的结果,不但使宝贵的生产资源流向低生产力之处,而且累积了大量的超额供给,一旦扩张政策停止,泡沫破灭之后就出现大衰退。
有人会问:怎么不继续扩张信用,让虚假需求持续?答案是扩张量愈大、期间愈长、泡沫将愈大,祸害也将愈大。至于对政府独占货币发行的弊端和通货膨胀的祸害、储蓄的重要,以及“是供给创造需求,而非需求创造供给”等等导正经济理论的声音也时有所闻,而凯因斯政策纵使短期有效,长期将有后遗症出现,也早有警示。可是海耶克被凯因斯打败,奥地利学派在经济思想史中几乎没地位,而通货紧缩被认为比通货膨胀更可怕,货币被误导、滥用,于是今日世界的天灾人祸、N次衰退、N次风暴等等没完没了。
返还经济学本质
这些正确的说法为何无法入人心?简单却无形的理念难言、难懂应是主因,虽然也有一些通俗的著作面世,还是难以言明,或许这本2010年出版的《为什么经济会搞砸?》(How an Economy Grows and Why It Crashes)经济寓言故事书会有不一样的功效。它以说故事的方式、配以浅显的漫画,循序渐进描绘真实的经济人生,明白点出凯因斯理论的出现正是败坏关键,而且认为当前情势、特别是美国危险至极,但如果能悬崖勒马、勇敢地改弦更张,还是有救,妙方何在?请看书中的〈结论〉。本书看似寓言,却非天马行空,而且说服力极强。它不只一般人看得懂、应该看,最好还能作为中小学教科书,下一代才免于持续被教坏,不婚不育的“绝后”毁灭景象也不至于出现!
(作者为中华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朱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