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4年07月06日讯】(大纪元记者蔡溶纽约报导)今年4月,一段华裔青少年被多人殴打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引发了广泛关注。视频中,布碌崙6大道55街彩虹公园的球场内,几名十几岁的华人青少年对一名黑衣青少年拳打脚踢,甚至攀在球场围栏上用脚踩他。直到路人介入,这些青少年才散去。据知情者说,这起事件因口角引发肢体冲突。
家长刘女士向记者表示,类似的事件并非孤例,许多案件未曾被公开。她提到她的朋友的孩子在八大道附近的麦金利公园也“被打得很惨,胸口被打得挺不起来了。”“如果是我的孩子被殴,我一定冲上去保护他,打回去。”她质问“怎么周围没人及早制止?”
此外,还有一些华裔孩子在公园里欺凌、骚扰老人和幼童,向老人扔水球和石头挑衅。当老人反击时,他们却因攻击未成年人而被捕,这引起了周围居民的不满。
面对孩子被霸凌或霸凌他人,周围人应如何应对?市警总局社区联络员兼第49区地区领导人高应达(Tony Ko)表示,遇到暴力事件,应先报警,不能用暴力反击,“成年人不能打小孩,无论对方有多么错误”。
他强调,应制止暴力,让执法部门处理,“打回去”的冲动反应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要教导孩子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打架解决不了问题。
他说,类似情形可以这样报警:“There is a group of teenagers attacking one individual(有一帮青少年攻击一个人)”,这会促使警察迅速响应。他进一步解释说,警察对于涉及老年和青少年的事件特别重视,因此他们会迅速处理这类打斗事件。
对于语言障碍者,他们可以寻求华裔社区联络员的帮助。举例来说,今年2月,两名14岁的华裔学生发生争执,其中一人被另一人召集来的人在家门前袭击并捅伤肺部。他作为联络员协助受害学生的父母进行翻译,并与警方保持沟通。经过一周的调查,涉案的青少年被成功逮捕。
遇到校园霸凌,家长该如何应对
校园霸凌的成因复杂多样,往往是一系列事件和情绪累积的结果。许多青少年在遭受霸凌时,可能因为恐惧或羞愧而选择沉默。这就需要家长们更加留心孩子的非语言信号,比如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或拒绝上学。这些都可能是孩子遭受霸凌的迹象。
第49选区的另一位地区领导人谢晓琼(Joyce Xie),是二十学区教育委员会成员和三个孩子的母亲,也是PTA(家长教师协会)和SOT(学校运营团队)成员。她提醒家长们,每所学校都提供有防霸凌的课程,教导孩子如何应对这些情况。
她说,当孩子回家后,家长应主动与孩子沟通:“在学校是不是遇到压力很大的事?”鼓励他们分享在学校的经历,并向学校报告任何问题。家长应告诉孩子:“妈妈一直都在,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会支持你。”预留下次谈话的空间。
她说,尤其是中学和高中的孩子,更容易遭遇霸凌,因为青春期的孩子变化较大。家长应询问孩子希望如何得到帮助,并在新生介绍会时了解学校的防霸凌措施。
当孩子被霸凌时,家长应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理解他的感受,不要忽视孩子的抱怨,也不要责怪孩子,经典句型如“你之前怎么都不说!”、“不是告诉你,……”都是责怪,应该引导他们如何处理问题,及时关注并报告问题。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在霸凌其他孩子,家长也应冷静处理,了解问题的根源,并引导孩子承担责任,学习正确的解决冲突的方法。
她还提醒家长参加学校举办的安全讲座,了解如何预防和应对霸凌的知识,避免无知带来的代价。并监管孩子与油管、抖音等社交媒体的接触,避免他们模仿暴力行为。
最后她呼吁家长们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孩子的教育,“这也是言传身教,家长积极主动发声,参与学校的PTA、SLT以及明年要重新选举的CEC,才能更了解学校与教育方针。也会带动孩子一块来学习,你是给小孩子示范,小孩子会从你如何处事中学到。希望教育家长明白教育责任是学校与家长共同的职责。此外要多关心小孩,不要只忙于工作。”
延伸阅读
“留守儿童”—— 移民家庭永远的痛
凌飞:消除隐疾 社区需教育启蒙
责任编辑:陈玟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