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疑意使香港物价居高不下

有观点认为 中共可能藉推高香港物价实现其政治目的

人气 433

【大纪元2024年07月17日讯】(大纪元记者黄芸芸、李晴香港报导)自2019年香港爆发大规模抗议运动以来,香港的政治和经济环境经历了显着变化,物价问题成为一个突出话题。中共接管香港以来,物价持续高涨,有人质疑,这是否是中共有意而为之的政策结果。

物价高涨的现状

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的数据,截至2024年6月,香港的消费物价指数(CPI)年增幅为2.1%。尽管相较2022年的高峰期有所缓和,但基本生活成本仍对市民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例如,Mercer的生活成本调查显示,2023年至2024年间,橄榄油价格上涨了25.4%,汽油价格上涨了7.2%,鸡蛋价格上涨了13.7%,理发费用上涨了4.8%。这些涨幅具体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此外,根据2024年的《全球住房负担能力报告》,香港的住宅价格与家庭收入比率高达16.7倍,仍是全球最难负担的城市之一。Turner&Townsend International 2024年的报告指出,香港的建筑成本为每平方呎约3,260港元(约合350美元),是亚洲地区建筑成本最高的城市。

香港物价居高不下的原因,包括金融市场波动和资本流入推高房地产价格及租金,进口食品、能源和日常用品依赖度高,全球供应链瓶颈和物流成本上升,以及国际能源价格上涨。

此外,港元与美元挂钩使美元升值直接提高进口商品价格,大型地产开发商控制大部分住宅土地推高楼价和租金,收入不平等也推高生活成本。

同时,香港面临经济出现滞胀(停滞性通货膨胀)的风险也在增加。滞胀是指经济增长停滞,同时物价水准持续上升的一种经济现象。

中共不敢让香港出现通缩

香港的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是金融体系的核心部分,根据香港差饷物业估价署2024年数据,香港平均整体物业售价指数呈现下滑趋势,平均整体物业置空率自2017年起逐年升高。

港股从2021年最高3万点来到现今的1.8万,跌幅为40%,楼价、股市双双下跌本应是通缩(通货紧缩)的讯号,但中共却避免让这一现象扩大。通缩即物价普遍下跌,中共可能担忧会威胁其统治和政策目标。

根据经济学原理和历史经验,通缩会导企业收入和利润减少,迫使企业裁员或缩减规模,从而引发失业问题。失业通常会引发社会不满和抗议,对中共政权构成挑战。

另一方面,通缩会导致资产价格下跌,这不仅打击投资者信心,还可能引发资本外流。资本外流会削弱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这对中共想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的目标不利。

经济对比和内湾化风潮

最新报道指出,环北京某社区楼价从160万人民币跌到39万人民币,暴跌77.5%。大陆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6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增率仅0.2%,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年减0.8%,显示大陆需求疲乏,通缩持续发生。

2024年香港内湾化形成一股风潮,香港的楼价也同化了大弯区,不仅大批港人至深圳购物,造成香港倒店潮,2024年4月至6月平均已有约134家餐饮业结业。

根据统计处最新数据,2024年4月零售业总销货价值指数与数量指数分别为负的14.7%与16.5%,这意味着企业的销售额正在下降,香港可能正走在滞胀的路上。
中共有意而为之?

有观点认为,中共可能通过推高香港物价来实现其政治目标。高物价加重了市民的生活负担,可能迫使部分市民因生活成本过高而选择离开香港,从而减少对中央政府的抗议声音,降低社会不稳定的风险。

另一方面,中共利用稳定的港元汇率和高回报的金融市场来吸引国际资本,以支撑香港的经济发展,但也推高了物价。然而,推高物价和生活成本也是中共促进香港与大陆经济融合的一种策略,旨在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进程。

结论

中共接管香港后,物价居高不下的现象可能是港府在中共政策框架下调控市场的一种结果,涉及金融政策、资本流入、供应链问题与全球经济影响、政治稳定性与经济政策以及生活成本的结构性问题等多方面因素。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香港需要采取综合政策来维持经济稳定和社会谐和,包括控制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实现可持续的经济繁荣。◇

责任编辑:陈玟绮

相关新闻
香港七月物价按年上升1.9% 创今年新高
香港十月物价按年升1.8% 低于市场预期2.0%
香港六月份物价通胀连收窄两个月 报升1.9%
香港通胀 10月物价按年升2.7% 创去年9月来高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