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4年07月11日讯】(大纪元记者唐健丰香港采访报导)无人会否认陈朗昇(昇哥)的身影老是常出现。在香港的球场上、采访现场或网上直播,还有在捍卫记者权益的风高浪尖上,他总会占一席位,他在镜头下多是略带倦意,其中隐含对官员说不清的委屈。
昇哥刚完成记者协会主席的三年任期,为了工会的前途而“光荣撤退”,他坦言曾一度难以释怀。近年来,找他回应传媒界争议事件的同业已越来越少;当重新腾出时间在前线采访,港人的新闻口味却悄悄转变。今后“跑新闻”之路该怎走下去?常自谦“无抱负”的他选择抖擞起来,继续上路。
为行业当仁不让
访问当天,昇哥还有5天任期,记者下午拜访其所属的网媒办公室时,他从正门匆匆走来,请求多给20分钟处理稿件。他说当天有几位同事出去采访或放假,故他身为采访主任也要“客串”写短稿。说完便坐在电脑前聚精会神,忙得不可开交的画面日日如是,如碰上记协每月的执委会会议便更甚。
昇哥两年前在大纪元“特区半﹒途”专访中称,不去想像新闻自由往后的走向,只希望踢好下半场“逆境波”。反送中运动爆发至今已5年,回顾这些年来他从最初担任执委,到后来“坐正”为主席的历程,他说:“经历了很多”。

投身传媒一段时间后,昇哥认定自己要为这个行业作贡献,遂加入记协帮忙,他在2013年起担任3次执委和一次副主席,过去主要负责统筹“记协杯”等活动,相比岑倚兰等主席前辈,当时一众执委的资历颇为年轻。直至数年前时任主席杨健兴邀请他出选主席一职,自问丰厚的前线经验能协助了解同业需要,又与警方关系良好,这个机会正来得合时,“所以(当时)觉得自己是当仁不让,我一定能帮得了忙”。
原本当主席一年便“不积极”寻求连任,岂料因无人竞逐而要补上,如今做到第三年却受“有份量人士”劝退,但他个人心态早已看透,对会务特别上心,还逼出自己头脑看不见的潜能,“正常我没这么聪明,(面对问题)我不会回应得那么好”。每逢记协召开周年大会前一晚,他都会感到无比紧张,但大会总是顺利举行,有惊无险。

争取保护前线同业 感动前辈
昇哥担任主席期间,中共党媒一直对他穷追猛打,外界总是看到他义正辞严与当局“驳火”,少见他为同业争取权益的另一面。
回顾2014年的雨伞运动,当时警方在9月28日强硬清场,运了大批弹药进入特首办,结果一天之内施放了87枚催泪弹,触发港人长达79天的街头占领行动。昇哥当年留意到前线采访的同业欠缺防护装备,有电台记者甚至只佩戴了一顶工地头盔,于是希望记协执委会能拨款,为同业购置防护装备,但是拨款动议因不符合会方规定而没有获得通过。不过有反对动议的前辈后来私下给了他300元,容许订购后再报开销,最后多名会员各付出介乎几百至一千元,添置了20顶纤维头盔,同业的保障才得以与外媒看齐。
伞运后的警民关系开始紧张,前线警察与记者的关系时有矛盾,昇哥当中付出不少心力,尽量平衡双方关系。昇哥忆述他过去与警方甚为友好,大家不时相约出来聚会烧烤,交流日常工作,在2017年竞选行政长官的林郑月娥出席候选人座谈会,昇哥代表记协与警方协调保安安排,足见双方互信十足。
但2019年运动期间,记协屡次批评警方粗暴阻挠前线记者采访,双方关系顿成水火,当局又多次点名批评记协缺乏正当性。陈朗昇和警方的良好关系一去不返,他3年的主席生涯也揭开序幕,起伏不定。
强调对警方无偏见 2019年画面不能否认
今年“六四”,警方在铜锣湾“邀请”采访中的昇哥进入防线,后来“指责”对方冲击防线,事后记协与警方互相谴责。事件折射出昇哥这5年来与警方多变的恩怨,包括在直播示威情况期间,被防暴警在镜头前展示身份证;前年因采访朗屏邨业主立案法团会议与警方发生口角,被控阻差办公罪成。
保安局局长邓炳强常以“13岁记者”等争议点名指骂,昇哥不禁感叹这种隔空骂战“好累”,认为即使部分网媒记者操守不当,也只能作出劝告,当局不应以偏概全,去质疑记协代表香港记者的正当性。
昇哥在前线采访中曾遭橡胶子弹打中脚部,但他强调从未对对方存恶意,又指过去与警方商讨采访区等安排时沟通得宜,目的只求大家工作时互相配合和尊重,别无其他用心,但是非黑白始终要分得清楚,“2019年那些画面中的话,你不能够否认,那些话是假、是错的嘛”。
他记得有次在深水埗的示威现场直播时,遇到一名年轻女警称他的直播片段“拍了也不能发表啦”,此番话让他感到震惊,回应对方指直播正有3,600人观看。昇哥今天回想当日经历时慨叹,假消息让双方隔阂加深,自己一直努力协助与警方协调同业采访,前线警员却不停辱骂他,整个经历犹如精神虐待,“我又帮你(警方)跟记者们去谈,你又把我当成下人”。
同业拍下刺警案险被逼供 连夜支援
2021年接任主席之时,适逢《苹果日报》、《立场新闻》等传媒接连倒闭,自己身兼《立场》副采访主任,曾因此被警方带走调查。自言半只脚踏入监狱的他,曾一度变得回避同事,只想埋头在工作之中。当年发生的“七一”刺警案,他在玛丽医院通宵直播,接获《看中国》一名女记者因拍下事发经过而被带走助查的消息,再次考验他的急智。


事发后近一个月,他突得悉女同业在荃湾朋友住所遭警方带走,还带至柴湾警署扣留一整天,由早上8时到晚上9时录取口供,除了扣留旅游证件,更没有按照承诺预先联络律师及通知记协。昇哥向警方了解同行的最新情况,对方引述负责案件的人员向当事人称毋须找律师,惹得他火冒三丈,向对方表明当事人需在律师陪同下才能录口供,否则一定追究到底,又反驳对方指“我百分之200肯定她不会说不要(律师)”。
昇哥当日长途跋涉,由观塘《立场》办公室驾车至荃湾、再赶至柴湾确认女同业有律师陪同录口供,到晚上再送其回家,始放下心头大石。这次行动只是昇哥经历的小故事之一,他坚信记协仍有必要存在,为同业提供所需支援,哪怕是帮一个小小的忙,“如果受苦的是你,就会觉得那个帮助很重要”。
不觉“接火棒” 冀政府对记协改观
政圈在2022年中盛传记协将要解散,昇哥当时改变决定竞逐连任,在政纲中指要“记协有尊严地存在”和“保会保人”。然而记协同年通过降低解散门槛,以让日后有空间灵活处理问题。
昇哥在访问中多番强调自己“不是很有能力”,假如当初没有当上主席或副主席,今天会在做什么?“我还会冲进去做执委”昇哥说。
记协执委会成员并无薪酬,他加入之初遇到行内多宗欠薪事件,当时认为记协的角色有待加强,要更争取同行的福祉,他满脑憧憬和看法。加入记协执委会11年以来,他体会到不同主席的处事手法,亦理解记协所面对的困难,包括行内的世代矛盾,为他日后捍卫新闻自由路上带来宝贵的经验。

回望3年主席的经历,他感到无悔,更不觉得是“接火棒”,“承受得了就承受吧”。他希望自己的离开能为记协日后运作带来更大可能性,不再背负“生人勿近”的形象,亦冀望记协在保持立场和看法下,当局有一天会改观,“大家吃个饭、见个面、聊聊天⋯⋯这样也好,这一幕出现的时候,对大家安心程度会有些保障”。
自己倍加小心 今天做新闻“不好玩”
记者向来被视为社会“第四权”,角色神圣,不过昇哥却认为“做新闻是有点偏门(的行业)”,认为社会越乱才越需要记者。
香港在最新的新闻自由排名中得分止跌,回升至第135位,不过同时有人感叹失去《苹果》等媒体后,香港再无新闻好看,传媒只着力报导“何生何太”等毫无营养的资讯;有学者认为媒体质素下降会反过来影响政府施政,以至拖累公民质素。
昇哥在其他访问中曾提过,自己不能光坐在冷气房内知天下事,要亲身采访才行,因此2017年至2018年间香港那种“太平盛世”无重大新闻采访,让他大喊辛苦。近年新闻业的走向,现职网媒Channel C的他观察入微,“(新闻)还有得做,但关注点不同了”。他指以前的新闻很易接触政治和司法公义范畴,如今严肃的港闻和“网络热话”的界线变得模糊,后者亦可牵涉政府政策,例如垃圾征费、夜缤纷等,“现在大家一齐看这些,乐此不疲”。

昇哥为公司背起大多争议性新闻,但考虑到部分有心人会因其“惹火”的身份而挑剔报导内容,甚至指控煽动社会仇恨,故每天要小心去“审查”,连军事等较具争议的议题也少写了,他觉得今天做新闻的现实与过去很不同,已变得“不好玩”。
行内续青黄不接 宁放手新人发挥所长
近年传媒界巨变导致资深同业不停流失,行内持续青黄不接。昇哥认识一名曾主力保安新闻的同业拥有强大“资料库”,因应2019年警方命令示威者脱衣搜身的争议,能迅速记起警方早于2008年制定相应指引,有助新闻的后续跟进,他看到这类有心有力的同业离开深感无奈。
此时新晋记者要承受的压力不比以往小,但当缺乏前辈的经验传承,面对达官贵人可会招架不住,不敢大胆发问?昇哥说在以前传媒竞争剧烈,各机构同业都各出奇谋争取发问,得到更独到的回应作为新闻线索,会无视不合理的规则,与现今记者受限于机构预设立场的情况不同,所以不会责怪他们身在的“土壤”。
既然行内新人缺乏学习对象,自己今后又会对行业做点事吗?他再次说“没什么抱负”。

昇哥认为新闻自由附属于社会,与社会发展和气氛休戚与共,单凭一两个人努力并不足以带来转变,他只希望做好自己岗位,公司可以“做大”聘请更多人,让新人在宽松空间下发挥所长,做出喜欢的报导和节目,最多不时聆听他们就工作提出的关注。
来自黎智英女儿的小小心意
昇哥在访问当天熬夜看球赛,前后只睡了约4小时,他早上6时许起床后,便为一天密集的日程劳碌:早上8时35分到达赤柱监狱探望黄之锋,看见对方精神饱满“无大碍”;直至约10时20分驾车到铜锣湾买一份粢饭当早餐,然后赶回公司准备审稿等工作;晚上7时整要开直播节目。
访问完结后,昇哥在茶水间雪柜拿出一盒云呢拿雪芳蛋糕,有同事提到那是由黎智英女儿送来的,昇哥说光看这款蛋糕外表精致,都料到价钱不菲。自己有糖尿病,有同事提醒他注意饮食,当面对心意和控制病情的两难,昇哥默然选择了前者。
善行不一定要劳苦功高,那怕是小小心意,都能为他人带来无比能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仙游前告诫儿子刘禅的这句话一直为世人传诵,昇哥每天选择以小小行动实践,身影随着任期完结稍为消减,只因他重返了昔日岗位上默默地努力,当一名守门员。@

责任编辑:陈玟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