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医生宅心仁厚 眷顾穷人被视为神

文/颜丹
有一人得了伤寒,其他医生都说没救了,但葛方覃看完后,立刻开出了药方。(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500
【字号】    
   标签: tags: ,

在中国古代,民间一直流传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这话在学儒之人中颇为流行。因古代的儒学与医学皆源于上古之道,于是儒生与医生所承担的入世使命便有了相通之处。想要安民济世,无论用做人的道理,还是用药材、针术等治病的方法,都得怀揣着“大慈恻隐之心”以及“救苦之心”。比如在明代医籍中,就记载着这样几位拥有高明的医术,却专注于济贫的自儒而医的大夫。

死后成仙的医生葛方覃

江苏高邮一带有位医生名叫葛方覃,字寅谷,是御史葛萱的七世孙。自幼学儒的他一直对继母很有孝心。以前,继母得了重病,他就终日守在身边伺候。因汤药的药性很烈,他每次都会自己先尝一口,确认对身体无害后,才让继母服用。尽管他无微不至地照顾,但继母仍在不久后离开了人世。

他为自己身为人子却治不好继母的病而感到难过。从那以后,他开始拿起医书,潜心地钻研起来。因赤诚之心感动了天地,他很快就无师自通,能用精妙的医术给人治病了。

有一年,当地疫病蔓延,染疫死亡的人日益增多。那时,他挨家挨户地给人治疗,还把自己的钱拿出来给穷人买药。就这样,他救活了很多人,大家都对他心存感激。

邻县有一寡妇得了非常厉害的疟疾,治了好几年都没治好。葛方覃一来到她家,她就听到有鬼在屋里说:“这人是正人君子,我要回避一下。”后来,那寡妇喝了他开的药,很快病就好了。

还有一人得了伤寒,其他医生都说没救了。但葛方覃看完后,却立刻开出了药方。别的医生都拦着,不让给病人服用。他家人没办法,就把药包扔在家里的神龛下面。过了几日,那人没挺住,病死过去了。他家里人正伤心呢,忽然看到神龛下的药包在动。他们觉得很神奇,于是打开药包,把里面的药拿出来煮好,给那病死的人灌下去。没过多久,那人就活过来了,后来病也好了。

葛方覃七十四岁时,在家中离世了。多年后,当地人求神问卜时,又发现他多次降临在会弹琴的人身上。于是,人们都说,他已经得道成仙了。

死后当了土地神的医生闵自成

浙江钱塘县有位医生名叫闵自成,字思楼。他从小就是至诚至孝之人,为父亲守丧多年,又把父亲兄弟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当时,他与另一位也同时精通内外科的医生姚应凤齐名。于是,每天登门来找他的人络绎不绝。病人中虽有达官贵人,可他从不嫌贫爱富,甚至对穷苦的病人更加照顾。只要发现哪个病人家中贫困,他就不收诊费和药资,还把自己的钱拿出来送给他们。

人家问他:“你为什么总是优先给穷人看病?”他回答:“我要是不主动把他们叫到跟前,他们就会因为囊中羞涩而拖着不来,这样会有生命危险的!”多年来,他家总是挤满了路边的乞讨者。可即便如此,他也从不感到麻烦。

到了清朝顺治年间,江南道的监察御史杨旬瑛在听人讲述了他的为人后,还专门对他进行了旌表。他七十一岁那年,有天晚上梦到有官吏模样的人来请他去担任海宁老盐仓的土地神。没过几天,他就在家里闭目而逝了。他的同乡与庙里的一位僧人也做了同样的梦。于是,当地人一起建了祠堂,把他的塑像放在里面供了起来。

被当地人视为神的医生潘文源

江西婺源县有位医生名叫潘文源,字本初。他为人宽厚,对人也十分和善,颇有长者风范。他年少时学儒,长大后又跟人学医,很快对医道有所悟解。他的医术神妙莫测,却总能药到病除。于是,每天来找他求医问药的人多得不可计数。

行医多年,可潘文源对名利并不上心,而是一心只想着如何用这种方式向病人施舍。平时,他给人治病从不收诊费,而病人所需的药材也一概赠送。遇到没钱的病人,他就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分给他们。在行医的三十多年里,他一直乐善好施,却从不考虑自己的得失。当地人对他的德行、义举都十分感佩,将他视为自己心中的神。潘文源去世当天,很多人都在他住的巷子里伤心流泪,久久不愿离去。

被当地人视为良医的医生施文彬

苏州有位医生名叫施文彬,字宗文。他父亲是太医院里的医官,很早就将医术传给了他。他从不因为自己的医术过人而怠慢病人,尤其遇到穷苦的病人时,反而更主动地去给人治疗。别人问他缘故时,他回答:“没钱的人总是不在意自己的身体,但作为医生,我也疏忽怠慢的话,他们就会因为病拖久了,没办法救治。”

有个地痞无赖对他很不客气,可他从不在意。有一天,那人突然病得很厉害。当时已经很晚了,外面一片漆黑,路也不好走。可施文彬听到这个消息后,仍然二话不说,拎起药箱,就往那人家里走去。喝了他煮的汤药,那人的病很快就好了。他如此宅心仁厚令人感佩,当地人都称他是名副其实的良医。

参考资料:《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现代社会,有些人会认为算命先生能算准别人,却算不准自己。其实在中国古代,能算准自己命运,甚至离世之期的高人、术士比比皆是。因天机不可泄,有时是不便说与外人听的。
  • 在现代社会,已有医学研究者表示,“人体的每一系统、每一器官都是造物主的杰作。”西方宗教人士也认为,人的身体“不只是化合物组成”,“而是上帝别出心裁的创造”。
  • 在中国古代,一些修佛、修道的世外高人能制作出功能显着或疗效神奇的药丸。这与他们掌握的秘术,尤其是修炼出的神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世间云游时,若遇到具足慧根或颇有悟性的人,他们就会拿出这样的药丸,目的是让人能有所了悟,从而促成修炼的机缘,踏上返本归真之路。
  • 中国古代的针灸术源远流长,尤其是针术,更有出神入化的功效。据史料记载,中医鼻祖神农氏曾“尝草制砭”“尝百药而制九针”。在中医大家的必读书目《黄帝内经》中,就记载着“九针”的样式和用法。将细针缓慢地扎入身体就能治病,这种异乎寻常的诊疗方式也证明了人体中用显微镜都观察不到的穴位是真实存在的。
  • 古代中医有许多诊疗方法都极为神妙,而其中的太素脉就堪称一绝。说起太素脉,有人认为是脉术,也有人说是相术。因为它与一般的脉术不同,不但能诊断病情,还能预测人的贫富贵贱、祸福夭寿。据史料记载,太素脉始于唐,兴于宋,而流传于后世的则是明代“青城山神仙张名太素者”所着的《太素脉决》(后为《订正太素脉秘诀》)一书。
  • 资深中医师赵丰宇非常欣赏坤德中医养生轩遵循中医传统疗法,将针、灸、药草、拔罐、刮痧等古法,融入适合现代人生活习惯与步调的治疗中。(shutterstock)
    在过往几千年中,随着朝代更迭,人们渐渐背离了对天地、神佛的正信,在世风日下的社会中,人心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败坏。瘟疫若在某一个特定时间集中爆发,一般就是这个朝代到了覆灭之时。比如明朝,就是在各类瘟疫的密集爆发中,加速走向终结的。
  • 有关异人的记载,在中国古籍中并不少见。他们一般隐居在山野之中修炼着出世之道。到一定层次后,便具备了一些神通法力,又或者精通于某种异能异术。当机缘成熟时,他们会出山寻找有德之士,比如怀有大慈恻隐之心的行医者,将能治病救人的秘术或法术传给他们,使之得以善用,并让世人也能福荫并感恩于上天的好生之德。
  • 中药有“升降浮沉”的不同性质。(Shutterstock)
    古代医者多以救人性命为重,甚少有拿医药当牟利手段的。为穷苦的病人出义诊,动辄还施金、赠药的医生比比皆是。这就是古代中国民间大夫对淡泊名利的身体力行。
  • 明代的许多御医的一生都极富有传奇色彩,有的因帝王爱重而在医官的最高品阶上连任了好几朝;有的敢直言进谏,劝皇帝反躬自省;有的则与帝王畅谈养生之道,让其清心寡欲、保养正气。这些御医都是品性高洁之人,医术更是不同凡响。他们治好了天子的急症、顽疾,还能通过诊脉预测出其福祸吉凶。
  • 他们深知,炼就医术之前,先要领悟医道。心中有道,望、闻、问、切之法才能真正救人于病痛疾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