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胡笔标准:千百年来第一人,创造出毛笔的标准》〈自序〉曾提及,年轻时拚搏事业,每天工作十六小时都不觉苦,一直到了五十岁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树盆栽,欣赏之余,蓦然惊觉人生已过了一半,该是放下脚步,开始修护保养身体的时候了。
除了外在的保健,心灵的修护也是重要的一环。从那时起,每个星期天带着家人逛花市、玉市,成为固定的行程。
▲竹编花器,岁月打磨出的绕指技艺

建国玉市是全台湾最成功的古玩市场,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汇集了各地的古玩商,特地坐高铁前来建国玉市,只为了摆两天的生意。
犹记得,当时的摊位可说一位难求,权利金、租金年年上涨,还带动了许多创意家创作了许多作品,举凡陶瓷、柴烧、石刻、木雕、把玩件、沉香器具、黑毛柿、漂流木等等,不胜枚举。
一九六六年的时候, 正逢“台湾钱淹脚目”的辉煌年代,许多古玩商从大陆带回了各式古董、精美木雕、玉件、石雕,可说琳琅满目,然而品质有好有坏,寻宝鉴物就要各凭本事。
许多年代久远的艺术品,被古玩商买回,最后在建国玉市慢慢地现踪……。各式花器也是在那时被摊位摆放在一角,幽微地放光,静待知音出现。
但它却一下吸引了我的目光,也说不出为什么,当我拿在手上仔细地端详着,竹面的皮革已感觉到历史迹,最少有五十年以上的岁月,再看工艺的手法,不自觉惊叹:“天啊!这是要什么样的耐心、多久的岁月打磨,才有这等绕指柔的技艺。”
因为自身理工背景,我看得出这得要多少的工序、工时、耐心和经验才能成就,与其说经验不如说传承,经我进一步慢慢地了解,这才知道,花器的制作职人是有族谱的,每位职人还可上溯师承何人、师出何门?哪一种制作造型是由哪一族、哪一代首创,都有所考,不只是随便一人单靠着耐心和经验,就可制作出来的工艺品。
▲大隐隐于市,观想永恒的宁静
最重要的一点是,因缘这些种种的条件而制作出来的花器,再经过岁月的变化,逐渐透出一种禅意,静静地摆放在那里,呈现出一种宁静的永恒,当下的心情自然地因它而沉静。
东晋王康琚〈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汉朝东方朔也曾自比为“大隐隐于朝”的隐士,如今若是因为室内摆放一支花器,而阻绝了一切红尘俗世,感受到心灵的澄清与纯净,就是最大的妙趣。
这时再点支沉香、喝口茶,静静地看着它,真是超脱尘根,好个宁静的美。
就是这种幽然禅意的美,深深地吸引着我。于是,每个星期若没有收几个新花器,就有种怅然若失的感受,也幸好在玉市碰上一位花器达人,他就有办法每星期帮我找到各式不同的花器。
截至目前为止,我已收了将近两千支不同的花器,真心希望藉由第一本《竹器.花之艺》专书出版,将日渐失传的竹器工艺呈现给天下有缘人共同欣赏,考量到书册版面要完整展现出花器的细节与特色,一本书约莫只能收录近三百件作品,未来每年预计汇编一册,让这份千古传世的人间瑰宝,能够持续随着时间的酝酿之下,越陈越香,余韵无穷。
我在这份宁静悠远的技艺天地中品竹谈器,期待同道朋友给予支持,且指点一二的机会。
(网站专文)
(本文摘自《竹器.花之艺》,博思智库出版)
责任编辑:曾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