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间大夫脉术超群 能给过世之人号脉

文/颜丹
中医通过切脉,就能立刻对症下药,甚至药到病除。示意图。(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1085
【字号】    
   标签: tags: ,

望、闻、问、切的治病方法在中国古代被承传了千年。仅切脉一术,就令人叹为观止。无需用大型设备来拍片照相,亦无需将器械插入体内进行窥探。医生仅用指尖搭在病人的手腕上,就能准确地查出病灶,并洞悉发病原因。西方的仪器构造精良,却看不到遍及人体的脉络运行。中医通过切脉,就能立刻对症下药,甚至药到病除。这种通神的科学一直被尘封在尚留存的古书里,本篇仅举清代的几例。

给过世之人号脉的名医汪鼎铉

汪鼎铉,字台未,生于安徽省婺源县。他从小爱读书,长大后成了县里的一名秀才。他读书之余,对医术也很精通。

张县令的母亲得了重病,县里没有一位医生能治,把汪鼎铉请去后,喝了他开的几副药就好了。县令对他十分感激,亲手题写“名高橘井”四个字,称赞他是名不虚传的良医,并将此做成匾额送给他。此后,这二人常来常往,成了莫逆之交。

汪鼎铉医术超群,脉术更是一绝。有一天,他去城里办事,在回家途中遇到了一位正急着找大夫的路人。他被那人请到家里。一进屋,他发现房子里的陈设都很新,与附近的农家有所不同。

这时,一位妇人从里屋走出来,她说自己身体不适,希望汪鼎铉能为她诊治。可汪鼎铉给她号脉时,却感到有些古怪。因为此妇人脉象平和,根本就没得任何病。汪鼎铉还惊讶地发现,从脉象上来看,她不是神仙,就是鬼怪。

可那妇人好端端的,一听说自己没病,就回到里屋去了。汪鼎铉也没多想,起身离开了。在路上,他拿出那妇人付诊费时给他的几张纸币,打算买点东西。结果却发现,那些纸币都是冥币,于是决定返回去一探究竟。可到那儿一看,屋子已经不在了,原地只立着几座新坟。

他回到家中,把路上遇到的事讲给邻居听。有邻居告诉他:“您还不知道吧,之前那村子里有位妇人得了重病;久闻先生您的大名,于是叮嘱家人要把您请去。她说,只有让您给号了脉,她才能死而无憾。如今看来,她是生前没请到您,死后也要得偿所愿哪!”

预言病人死期的名医祝星霞

祝星霞,是江西省临川县人。他自幼学儒,却屡试不中。因博览群书,对岐黄术有了独到的领悟。别人问他:“你学问不错,为何不走仕途之路?”他却回答:“能以医术来救济他人,我已经很知足了。”脉理玄奥难懂,可祝星霞却能将脉术炼就得炉火纯青。

有个姓李的年轻人,刚年过十六,却已久病缠身。他家里人请了许多医生都治不好。祝星霞给他诊脉后,对他家人说:“没事,过两天就会有好转。”说完,他犹豫了一下,又问那家人:“孩子结亲了吗?”那家人回答:“已经下聘了。”他一听这话,便说道:“那就赶快娶进门吧,或许还能留下子嗣。等到明年冬天,这孩子的病怕是要复发,那时恐怕就再难好了。”后来果然如他所言。

祝星霞为人正直,亦有气节。他悬壶多年,从不贪图名利,乡里人都特别敬重他。经他治好的病人已难以计数,可他总是拒收人家的谢礼或酬劳。

预言未发之病的名医彭子惠

彭子惠,字学祖,生在江西省南昌府。从小跟弟弟二人一起学医,长大后便离开家,搬到了山东省潍县居住。后来,他声名鹊起,与山东另一位名医翟良(字玉华)建立了深厚的友情。跟名医切磋,使得彭子惠的医术大有长进。

他精通脉术,给人号脉后便知道症结所在,且在病人发病前,就能对症下药。他给一位同乡诊脉,告诉他要注意身体,并预言十年后他会得疳症。起初,那同乡还不以为然,可十年后他真的得了此症。

彭子惠不仅能诊断出他人的未发之病,还能准确地说出自己的生死之期。他告诉家人,自己会死于某年某月,安葬时无需送回老家,只要葬在潍县即可。后来,他去世的日子果然与他说的一点不差。几年后,他弟弟也搬到了潍县,使他的医术在家族中得以承传。

准确查出病根的名医李荣陶

李荣陶,字风高,生于江西省万载县。他年少时曾是县里的一名儒生,因豁达、随性而无意于功名。他一直在医术上极为用心,并精通推拿之术,曾多次用此术救活了病危之人。府学里的教授和县令都对他礼敬有加。

他的脉术也不同凡响。一次跟一个朋友见面,发现他脸色不好,于是拿起他的手把脉。然后,他对朋友说:“你身体看起来没什么大碍,但体内的一个脏器已经不行了,怕是有性命之忧啊,要尽快医治才行。”朋友不信,结果到家没几天就死了。他通过诊脉就能查出病根以及病症的严重程度,几乎是毫厘不差。

晚年时,李荣陶将自己的诊脉心得和诊疗经验写成了《医家宗旨》一书。看过上面数万字的记录后,他弟弟很感慨地说道:“要是能刊印出来,一定会让更多人受益的。”

参考资料:
民国十四年《婺源县志》卷四十九《人物‧方技》
道光三年《临川县志》卷二十六《方技》
民国三十年《潍县志稿》卷三十二《人物‧艺术》
同治十年《万载县志》卷二十四《方技》@*#◇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现代社会,有些人会认为算命先生能算准别人,却算不准自己。其实在中国古代,能算准自己命运,甚至离世之期的高人、术士比比皆是。因天机不可泄,有时是不便说与外人听的。
  • 在现代社会,已有医学研究者表示,“人体的每一系统、每一器官都是造物主的杰作。”西方宗教人士也认为,人的身体“不只是化合物组成”,“而是上帝别出心裁的创造”。
  • 在中国古代,一些修佛、修道的世外高人能制作出功能显着或疗效神奇的药丸。这与他们掌握的秘术,尤其是修炼出的神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世间云游时,若遇到具足慧根或颇有悟性的人,他们就会拿出这样的药丸,目的是让人能有所了悟,从而促成修炼的机缘,踏上返本归真之路。
  • 中国古代的针灸术源远流长,尤其是针术,更有出神入化的功效。据史料记载,中医鼻祖神农氏曾“尝草制砭”“尝百药而制九针”。在中医大家的必读书目《黄帝内经》中,就记载着“九针”的样式和用法。将细针缓慢地扎入身体就能治病,这种异乎寻常的诊疗方式也证明了人体中用显微镜都观察不到的穴位是真实存在的。
  • 古代中医有许多诊疗方法都极为神妙,而其中的太素脉就堪称一绝。说起太素脉,有人认为是脉术,也有人说是相术。因为它与一般的脉术不同,不但能诊断病情,还能预测人的贫富贵贱、祸福夭寿。据史料记载,太素脉始于唐,兴于宋,而流传于后世的则是明代“青城山神仙张名太素者”所着的《太素脉决》(后为《订正太素脉秘诀》)一书。
  • 资深中医师赵丰宇非常欣赏坤德中医养生轩遵循中医传统疗法,将针、灸、药草、拔罐、刮痧等古法,融入适合现代人生活习惯与步调的治疗中。(shutterstock)
    在过往几千年中,随着朝代更迭,人们渐渐背离了对天地、神佛的正信,在世风日下的社会中,人心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败坏。瘟疫若在某一个特定时间集中爆发,一般就是这个朝代到了覆灭之时。比如明朝,就是在各类瘟疫的密集爆发中,加速走向终结的。
  • 有关异人的记载,在中国古籍中并不少见。他们一般隐居在山野之中修炼着出世之道。到一定层次后,便具备了一些神通法力,又或者精通于某种异能异术。当机缘成熟时,他们会出山寻找有德之士,比如怀有大慈恻隐之心的行医者,将能治病救人的秘术或法术传给他们,使之得以善用,并让世人也能福荫并感恩于上天的好生之德。
  • 中药有“升降浮沉”的不同性质。(Shutterstock)
    古代医者多以救人性命为重,甚少有拿医药当牟利手段的。为穷苦的病人出义诊,动辄还施金、赠药的医生比比皆是。这就是古代中国民间大夫对淡泊名利的身体力行。
  • 明代的许多御医的一生都极富有传奇色彩,有的因帝王爱重而在医官的最高品阶上连任了好几朝;有的敢直言进谏,劝皇帝反躬自省;有的则与帝王畅谈养生之道,让其清心寡欲、保养正气。这些御医都是品性高洁之人,医术更是不同凡响。他们治好了天子的急症、顽疾,还能通过诊脉预测出其福祸吉凶。
  • 他们深知,炼就医术之前,先要领悟医道。心中有道,望、闻、问、切之法才能真正救人于病痛疾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