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于四成港人听过早发性癌症

人气 11

【大纪元2024年12月09日讯】(大纪元讯)一项调查发现,仅38%港人有听过早发性癌症,即不足50岁便患癌。有一成18至49岁港人有家族史,却自评患早发性癌症的风险低。香港防癌会建议市民尽早从饮食及生活习惯着手预防,高危人士应定期接受相关癌症筛查。

过去30年港早发性癌症增四成

医学界将50岁以下成人癌症个案,定义为早发性癌症,其中以乳癌、大肠癌、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及前列腺癌较为常见。

除了先天家族史之外,后天因素如饮食与生活习惯及肥胖,也与早发性癌症环环紧扣。本港及全球早发性癌症新症于过去30年分别增加近四成及八成。

为了解港人对早发性癌症的认知及减低其风险的意向,香港防癌会于今年9至11月向455名18岁或以上从未患癌人士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仅38%受访者听过早发性癌症。受访者对早发性癌症存不同误解,仅1%能正确指出所有较常见的早发性癌症类别。

“遗传”并非早发性癌症的唯一原因,不过,调查发现有32%人认为绝大部分早发性癌症是遗传导致。有人以为多晒太阳(31%)、间歇性断食(11%)、全食素(8%)、服用各种营养补充品(8%)及少搭飞机(4%)可以防癌。

仅5%受访者最近6个月有做齐6项健康生活习惯,包括不吸烟、不饮酒、多食蔬果、不过量进食红肉,不过量进食加工肉类及恒常运动。

香港防癌会表示,从18至49岁受访者的调查结果,发现3大隐忧。25%男性及23%女性有家族史(主要是大肠癌,前列腺癌及乳癌),然而当中10%自觉患早发性癌症机会低。67%具备3项或以上早发性癌症风险因素,但当中26%认为自己在50岁前患癌机会低。36%不会在50岁前接受癌症筛查,主要认为自己不是高风险人士(40%)及经济原因(31%)。

饮食及生活习惯属可改变高危因素

改变饮食及生活习惯,有助预防癌性。但调查发现,受访者最不愿意减食过量红肉,加工肉类及戒酒。8%表示不愿由现在开始建立任何健康生活习惯,其中男性较女性不愿意改变生活习惯以减低早发性癌症风险,男性有17%,女性有5%。

44%受访者认为,需要至少10年才有效透过改变生活习惯,减低患早发性癌症风险。有17%男性及9%女性认为自己还年轻,到50岁以上才改善生活习惯较“有效益”。

香港防癌会癌症教育小组委员会主席林嘉安医生表示,港人对早发性癌症认知度低及充满误解,有家族史或有3项风险因素的18至49岁受访者属高危人士,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风险;不少人拒绝/延迟改变行为,不良的饮食及生活习惯随时增加早发性癌症风险。

林嘉安表示,早发性癌症不只是遗传所致,世卫列出的5大癌症高危因素中,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及久坐、不运动,均是可改变的高危因素。例如吸烟会引致约20%癌症,及约30%癌症死亡个案,包括约80%肺癌及死亡个案,以及结肠直肠癌等其它癌症。只要戒烟便可立即改善健康,更长远降低患肺癌风险,戒烟1至9个月内,可减少咳嗽和呼吸急促情况。10年中,肺癌死亡风险为吸烟者一半。

是次调查揭示不少早发性癌症的谬误,林嘉安剖析,多晒太阳、间歇性断食、全食素、服用营养补充品及少搭飞机均不是有效预防方法。

他强调,预防早发性癌症应尽早从饮食及生活着手,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行之有效。而且改善习惯不需10年才见效,以运动来说,有研究显示运动一年已可减低患乳癌风险。

吁高危人士定期筛查

林嘉安又建议有家族史等高风险人士应定期接受相关癌症筛查。部分较多早发性个案的癌症如三阴性乳癌,恶化快及预后差,患者可能需接受更进取治疗,复发及出现其它慢性疾病风险亦增加,年轻患者需面对治疗及经济等多重压力。

香港防癌会促请多方合作,从教育到预防、医疗配套以及议定相关政策等,及早预防早发性癌症。香港防癌会为不同年龄癌症患者及家属提供无缝支援,包括免费的癌症支援计划,癌症风险评估,以及教育小册子,详情可浏览其网站。@

责任编辑:陈真

相关新闻
公立医院大幅加价 港调查:逾八成长者有疑虑或担心
港去年67宗惩教使用“必要武力” 13宗投诉涉“非必要武力”
曼联对港队5月30晚大球场上演 门票明起公开发售
港国安处带走许颖婷父母调查(更新)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