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易发脑中风 中医师提示预防6要素

人气 836

【大纪元2024年12月07日讯】(大纪元记者马尚恩洛杉矶报导)寒冷的冬季是脑中风的高发期。尽管洛杉矶地区相对温暖,但昼夜温差较大,中风患者也呈明显增加之势。如果家人有中风风险,及时关注并帮助他们预防脑血管意外,就尤其重要。

《自然》(Nature)杂志近期发表波兰学者的研究,探讨了中风与季节的关联。结果显示冬季(12月至2月)中风发生的频率最高,夏季相对最低。立陶宛和芬兰学者去年的一项联合研究显示,身体受寒会增加中风风险,特别是缺血性中风。早前澳洲等多国学者的研究,也均显示寒冷天气会增加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的风险。

中风被列为导致美国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CDC数据,每40秒钟就有一人中风发作;每年有超过79.5万美国人中风,其中约61万人为首次发作。虽然突发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随年龄增加,但其实任何年龄段都存在风险。

中风给患者的健康带来巨大的损害。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的中风患者,有一半以上出现活动能力降低;中风也是导致严重长期残疾的主因。

对于中风,作为预防科学的传统中医,从饮食、运动、情志调节、生活习惯等方面有一套系统有效的预防方法。洛杉矶United University Clinic诊所执业27年的资深中医针灸师侯淑红(Tina Hou)日前受访时给出了六点建议。

一、饮食调养

传统中医认为“药食同源”,人们每天吃的食物从中医角度看也是药物。如果饮食营养均衡,同样能起到预防保健的效果。

侯医师指出,清淡的饮食对降低血压和血脂都有帮助,要避免高盐食物(腌制品)。生姜、枸杞、红枣、桂圆等食材,可帮助温补气血、改善冬季血液循环,可适当在饮食或饮料中增加服用。另外,可适当多摄取有助保护血管的深绿色蔬菜(如菠菜、芹菜)、富含Omega-3的鱼类(如三文鱼)及坚果等。

二、适度运动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一周至少运动5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不过侯医师也提醒,要避免过度剧烈的体育锻炼;她建议做“缓和”的运动,比如打太极拳、散步或做瑜伽,以帮助气血运行。

另外,还可以结合穴位按摩:定期按摩头部的百会穴、风池穴,以及手部的合谷穴等穴位,都有助于疏通经络、降低血压、纾缓头痛。天冷时,还可用艾灸对肾俞、命门、关元等穴位进行温灸,以提升阳气。

三、情志调节

侯医师特别提醒要稳定情绪,避免大喜大怒或过度紧张,因为情绪波动容易导致血压升高。可练习腹式呼吸或打坐冥想,帮助平稳心境。

四、改善生活习惯

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诱发中风的原因之一。侯医师建议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早睡晚起,避免熬夜,保持精气充足。同时,还要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血管硬化和中风的风险。如果有便秘问题,上厕所时要注意避免用力过度。

五、保暖防寒

洛杉矶地区昼夜温差大,夜晚经常出现低于10摄氏度的低温。尤其是冬季的清晨,温度通常较低。侯医师提醒,头部、颈部和脚部特别要注意保暖,防止寒气入侵、引发血管痉挛。

六、保持血压稳定

稳定血压是预防中风的一个重要方面。侯医师提示,对于体质不同的患者,中医有不同的稳血压方法。比如肝阳上亢者,可用菊花、决明子、天麻泡茶降压平肝;对于气血不足者,可服用当归、生地、黄芪等补益气血的中药;对于痰湿体质,可用茯苓、陈皮、半夏健脾化湿。

她还提醒,每天定时测量血压;天气寒冷时,避免突然进出冷热环境、造成血压波动。

对于中风高危人群,比如那些已经出现高血压、头晕、颈肩僵硬等先兆症状者,针灸可帮助改善患者的气血循环;拔罐或刮痧可帮助排解体内寒湿气、减轻血管负担;中药调理,则适合服用如天麻钩藤饮、杞菊地黄丸等,但需医师辨证后使用。

中风发作往往有先兆,侯医师解释说,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家人需要注意,帮助患者立即就医:突发偏瘫或肢体麻木,语言不清或吞咽困难,突发头痛、头晕或视力模糊,嘴角歪斜或一侧面部下垂等。

针对冬季中风高发,侯医师最后强调,需通过饮食、作息、情绪和中医调理等进行全方位预防,这对于中老年人或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者尤为重要。中风高风险人群应定期造访医生,并根据体质进行个性化的中医预防。◇

责任编辑:嘉莲

相关新闻
中医师谈暑期心血管保健:养护精神是关键
中医师谈站桩:练就功夫 什么运动都能做
中医师:人生两大关口 如何保健推迟衰老
中医师:立冬进补 3类情况需当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