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用工具到收藏艺术品 华埠店主:卖筷子也要有眼光

人气 55

【大纪元2024年12月20日讯】(大纪元记者赵芬妮纽约报导)位于曼哈顿华埠勿街的“韵泓筷子店”(YUNHONG Chopsticks Shop)以筷子为主要特色,在“铁打的华埠,流水的业者”中已经经营16年。记者观察,这家充满时尚气息的专卖店,每逢周末旅游旺季,顾客络绎不绝,场景不输华埠的人气中餐馆。

一双双精致的筷子,不仅是就餐工具,也是游客青睐的礼品。
一双双精致的筷子,不仅是就餐工具,也是游客青睐的礼品。(赵芬妮/大纪元)
除了筷子,还有精美耐看的扇子和玉制首饰等,搭配中国古风背景,增加了历史与时尚感。
除了筷子,还有精美耐看的扇子和玉制首饰等,搭配中国古风背景,增加了历史与时尚感。(赵芬妮/大纪元)
2024年11月感恩节周末,游客光顾位于曼哈顿华埠勿街(Mott St.)50号的“韵泓筷子店”。
2024年11月感恩节周末,游客光顾位于曼哈顿华埠勿街(Mott St.)50号的“韵泓筷子店”。(赵芬妮/大纪元)
不大的店面充满了鲜明的时尚感。
不大的店面充满了鲜明的时尚感。(赵芬妮/大纪元)

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唐人街,虽然许多礼品店也出售筷子,但多与其它商品混合经营,而这家店只专注经营筷子。网友评论,各式各样的筷子被精心装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插图设计的礼盒中,传递着独特的智慧与民族风情。

热爱筷子的美国作家加德纳(Ralph Gardner Jr.)在《华尔街日报》撰文形容自己对这家店的印象说,这里结合了高端玩具店FAO Schwarz、奢侈品牌卡地亚(Cartier)以及带有平民特色的超市“Zabar’s”的风格。

筷子和华人移民

筷子是每一个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早期移民,比如19世纪清末前往旧金山淘金的华人,总会携带筷子漂洋过海来到美国,以致于研究华人移民史者认为,从是否使用筷子本身也反映了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

《美国华人史》一书中描述,对华人而言,美国的一些饮食习惯显得既奇怪又可笑。例如,一位名叫张德彝的移民认为,西人用金属刀叉吃饭发出“错杂、叮当”的声音十分荒谬,感叹他们为何不使用筷子。

那个年代,随着旧金山淘金热的兴起,中餐馆也在当地发展壮大,华人使用筷子的习惯逐渐为美国人熟知。同时,中国风格的古董店也逐渐开设,瓷器、象牙雕饰、宝石玉器、字画工艺品等,吸引了东西方爱好者的收藏。

如今,这些类似古董店的高雅元素融入了一双双精致的筷子之中。有人在网上评论,“韵泓筷子店”的商品材质从竹子到檀香木,再到牛骨,甚至有贝壳镶嵌或银色装饰的高端款式,禁不住感叹:“这哪里是吃饭的工具,分明是让人收藏的艺术品。”

店主:卖筷子更适合自己

记者慕名来到这家筷子礼品店,谈到筷子文化在海外的发展,店主Zoey坦言:其实没有想得那么复杂,卖筷子只是为了生存。

她解释,卖筷子比其它生意简单,不怕运输途中损坏,也不像她那些开中餐馆的朋友“虽然也很成功,但个个成为被告”,经常提心吊胆。她也曾想卖茶具瓷器,由于运输中破损风险过高,让她打消念头。

只有筷子生意让她感到踏实,而且“筷子毕竟是木头和竹子,不怕水。”

上周五,一个来自西班牙的四口之家在这里挑选了一套筷子礼盒作为伴手礼。女儿Celia说,这是她和家人首次来纽约,觉得这里的筷子新奇又有趣,准备买回去搭配日式料理使用。

Zoey表示,她不希望自己的东西到顾客手里很快就被丢掉,筷子的质量就很重要,自己经常选择日本品牌的筷子充实自己的店铺,“同样的东西,你就挑那个最好的去进货就好了。”

当被问及产品为何能让人感到艺术品般精美时,她坦言,经营筷子生意也同样需要“眼光”。早年,她曾在中国南方一个城市从事服装设计,凭借对时尚的敏感和独特设计能力,赚了不少钱。如今,她将这些经验应用在筷子生意上,经营出与众不同的产品。

这家小店只有一个房间,除了筷子,还有精美耐看的扇子、梳子和玉制首饰等,配以竖写的书法墙背景呈现出浓浓的中国古风,加上巧妙的灯光布置以及色彩亮丽的各色筷子礼盒,令不大的店面增添了历史的厚度和时尚感。

经营多年,是否遇到挑战?“没有什么挑战”,Zoey自信地说,“什么都可以做,只要认真、有眼光就行。”

她补充道,从前做服装要考虑换季,一旦过季就会积压库存,而卖筷子则不同,“像这种没有季节的东西,就挺适合我的。”

责任编辑:陈玟绮

相关新闻
州参议员西格尔参选曼哈顿区长 访华埠阐述政纲
布碌崙八大道水果摊遭抄没 变通执照行不通
众院共和党领导主席斯特凡尼克或竞选纽约州长
纽约市公校生减一成 离开原因:为更好教育、担心安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