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价持续下跌 恐陷通货紧缩恶性循环

人气 21834

【大纪元2024年12月20日讯】(大纪元记者纪语安综合报导)中国经济正面临严峻挑战,产能过剩与消费疲软导致物价持续下滑,通货紧缩压力日渐增加。目前,平均物价指数已连续六季下跌,是19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

中国11月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也跌至五个月低点,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则连续两年多处于收缩状态,而且几乎没有回升迹象。

经济刺激政策缺乏成效

尽管北京推出多项刺激经济政策,包括扩张性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如降低利率、扩大财政支出、增加贷款等,当局还决定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6兆元人民币,用于置换现存的隐形债务;然而这些政策的成效有限。

一方面,这些措施主要目标是防范金融风险,对拉抬消费支出的影响微弱;另一方面,北京不断向制造业和高科技业提供贷款与补贴,加剧了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增加物价下跌的压力。

据《华尔街日报》报导,以中国最大造纸商之一的山东晨鸣纸业为例,其因应产能过剩,采取降价策略,但亏损却进一步扩大。截至上月,逾期债务已高达2.5亿美元,债权人提起诉讼,导致部分银行账户遭冻结。而山东晨鸣纸业的困境只是中国企业面临通缩压力的缩影。

房地产和制造业是2024年前三季价格收缩最严重的产业,汽车与汽油的价格也持续下跌。在汽车市场,价格战愈演愈烈,近期比亚迪要求供应商降价,受到广泛关注。蔚来汽车执行长李斌说,中国燃油汽车业者已进入不可持续的砍价恶性循环,与此同时,中国汽车产量却持续增加。

通货紧缩恐引发恶性循环

通货紧缩是指整个经济体中商品和服务价格下跌的情况。在COVID-19疫情过后,美国和台湾等经济体出现“报复性消费”,压抑的消费需求爆发,加上许多商品供应短缺,使物价飙升,产生通货膨胀。然而,这个情况在中国大陆并没有发生。

中国大陆的房地产走势低迷使民众资产缩水,中共又对科技到金融等高薪行业加紧监管,导致裁员和减薪,使民众的消费能力疲软。与此同时,中共当局仍然不断侧重经济供给面,发展“新质生产力”,使制造业和高科技产品的产量大增,但商品需求疲软,迫使企业降价。

一开始,商品变得便宜对消费者来说似乎是个利多,但中国大陆民众并没有开始花钱买东西。现实的情况是,因为预期价格还将进一步下跌,加上人们对中共政策朝令夕改、法治契约精神等社会制度没有信心,中国人目前还在推迟消费。

这会进一步抑制经济活动,对企业收入造成压力,从而导致裁员降薪,使消费支出再次下降,并导致商品价格进一步螺旋式下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另外,一旦通缩的负面预期形成,各种刺激措施恐怕都会失效。康奈尔大学贸易政策与经济学教授、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国区负责人埃斯瓦尔‧普拉萨德(Eswar Prasad)表示,“通缩持续的时间越长,人们对经济前景的负面预期就越深,经济刺激措施会变得越来越难奏效。”

通货紧缩也会提高实质利率,使企业投资更加困难,进而抑制需求,引发更严重的通货紧缩。据彭博社报导,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种“债务式通货紧缩”可能引发经济衰退与萧条,因为实质利率上升,人们偿还贷款困难,使银行系统遭到打击。

国际压力也会让中国经济通货紧缩的情况雪上加霜。川普(特朗普)总统如果在就任后,真的对中国大陆进口产品征收60%关税,这会使中国商品更难销往美国市场,过剩产能会持续累积,导致更多商品在国内滞销,使价格进一步下跌。

责任编辑:林妍#

相关新闻
通缩压力加剧 中共拟再度买进猪肉储备
美国人因高物价不开心 经济学家却担心通缩
中国经济乱象 高善文演讲海内外网络热传
中国经济困境加深 有派出所发不出工资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