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4年12月19日讯】(大纪元记者徐曼沅洛杉矶报导)早睡早起虽是生活的好习惯,但“冬至”昼短夜长,洛杉矶中医师陈宗仁建议民众应补肾养阳、培养正气,“早睡晚起”顺应自然规律。
即将在21日(周六)来临的“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医传统观点认为,冬至是一年中阳气最弱的时候,因此养生重点在于“藏”,也就是要保护阳气,让身体机能进入“休养”状态,尽量不要熬夜,冬天可比平时多睡一些,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
陈宗仁表示,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天气自然变化规律,同时也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就是指冬天要重视保暖,减少过度活动,补气养神,以增强正气来预防“外邪”入侵。所谓的外邪也可以理解为现代人们所认识的各种“病毒”,中医认为身体能若顺应节气调养,便能增强免疫力,以待春季生机勃发。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冬至又称“冬节”“亚岁”,是祭天祈福、团圆相聚的日子,并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相传东汉医圣张仲景为替百姓治寒疾冻疮,用面皮包裹羊肉、草药,制成“祛寒娇耳汤”,耳朵状的“娇耳”也就是后来的“饺子”,大陆北方人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也流传至今。
陈宗仁提醒,洛杉矶昼夜温差大,很多人白日仍习惯穿短袖、喝冰饮,损伤阳气而不自知,不只是老年人,青壮年也得注意“冬至养生”。近年来中风患者越来越年轻化,且年轻型中风发生率逐年升高,这与现代人的饮食习惯、生活形态不无关系。冬至不仅是吃汤圆、团聚的节日,更是提醒人们在寒冬中得养护身体,健康迎接来年新气象。
中医冬季注重“温阳养肾”,除了食补调理,陈宗仁也建议民众,闲暇时可自我推揉足三里、涌泉和关元穴,刺激这几个穴位有助于温肾壮阳、补益气血。
古人说“寒从足下生”,所以冬季要注意脚部保暖,外出时宜护住头部、肩颈、腰背、膝部,尤其是大椎、风门、命门等穴位需避免寒邪入侵;同时保持室内温暖干燥,避免受寒。
冬至过后,阳气渐长,寒冬中孕育着春天的生机,因此古人认为冬至是“天地阴阳交替、生命回转”的重要节点。陈宗仁建议民众冬季时选择一些温和的方式健身,如以太极拳、散步等方式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冬至时避免做剧烈运动、禁房事,颐养精血之气,保持心情愉悦,避免生气和忧虑。
陈宗仁还提醒,冬至不宜“大补”,应“温补”阳气,可多吃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姜、葱、蒜等温补脾肾,但要注意个人体质,不要过于燥热。也可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银耳、百合、莲子等,缓解干燥引起的咳嗽、咽喉不适等症状。
冬天虽然适合进补,但也要注意适量,避免过于滋腻、伤脾胃,引起消化不良。每个人体质不同,养生方法也不同,需了解自己的体质,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除了饮食和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都对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责任编辑:嘉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