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鞭影》是一部明清时代学者修编的历史典故启蒙读物。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政治军事、文学艺术、医卜星相、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无所不有;时间跨度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唐宋。
全书将典故按照诗韵分类编排(详见《龙文鞭影》序言),四字一句,共1030句,每句描述一个或两个人物的故事。
“龙文”是汉朝西域的一种宝马,这种良马看到鞭影就会疾驰,“龙文鞭影”比喻在这本书的指导下,毋需鞭策,学习也会事半功倍,像龙文宝马一样一日千里。
【原文】
lǚ zhū huà shì ,kǒng lù wén rén 。
吕诛华士,孔戮闻人。
ㄌㄩˇㄓㄨ ㄏㄨㄚˋㄕˋ,ㄎㄨㄥˇㄌㄨˋㄨㄣˊㄖㄣˊ。
吕诛华士,孔戮闻人。
【注释】
(1)吕:吕尚(祖先封在吕地),字子牙,也称姜尚(先祖是姜姓),周文王称其太公望,武王尊为师尚父,又称姜太公、姜子牙。西周初东海边人,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纣,因功封于齐,为齐国始祖。
(2)诛、戮:杀。
(3)华士:西周齐国人,姜太公封地的隐士。
(4)孔:孔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也称孔子。曾在鲁国任司寇,代理宰相,鲁国大治。有三千弟子,后世尊称“至圣先师”。
(5)闻人:有名望的人。此指少正卯(少正为复姓),春秋时代鲁国的大夫。
【语译】
吕尚(姜太公)诛杀不愿臣服天子的华士,孔子杀了身具五种罪恶的少正卯。
【人物故事】
吕尚(姜太公)

据《韩非子》,姜太公被封于东边的齐国,齐国东海上有隐居之士名叫狂矞(yù,ㄩˋ)、华士,兄弟二人约定说:“我们不臣服天子,不友善诸侯,自己种东西吃,自己挖井水喝,我们不求于人。没有高官的名位,没有国君的俸禄,不做官而靠自己的力气。”姜太公三次停马于他们家门前拜访,二人却不予理会。姜太公派官吏捉拿并杀了他们。周公从鲁国听说这件事,派快速的驿传问他说:“这二位是贤人,今天身为在位君主却杀贤人,为什么呢?”姜太公说:“现在有匹马在这里,样子很像千里马。但是赶它它不走,拉它它不停,让它往左它不往左,让它往右也不往右,即使是奴隶,也不会依托它的脚力。自认为是世间贤士,却不为君主所用,行为很贤良却不让君主任用,这不是贤明的君主所能使他臣服的,也就像不可左右的千里马,所以杀了他们。”
孔子

据《荀子》,孔子为鲁国代理宰相,上朝七天就杀了少正卯。他的弟子请教孔子说:“少正卯是鲁国有名望的人啊!老师从政后就先杀了他,真的没有失误吗?”
孔子说:“坐下来!我告诉你原因。天下人有五种大恶行,而连窃盗的行为也不包括在他们中:一是内心明白却阴险狡诈,二是行为邪僻又不肯改变,三是言语虚伪又善于狡辩,四是专记丑恶之事且非常广博,五是沿袭错误且加以润饰。这五种恶行,有一种在人身上,就不能避免被君子所杀,而少正卯这五种恶行都有。他在家足以聚众成群,言谈足以掩饰邪恶、迷惑众人,其强硬足以反面自立,这是小人中的枭雄,不可不杀啊!
所以商汤杀尹谐,周文王杀潘止(也有载为潘正),周公旦杀管叔,姜太公杀华士,管仲杀付里乙,子产杀邓析、史付。这七人身处不同时代,但有同样的邪恶之心,不可不杀啊!《诗经》说:‘忧虑不安,被众小人怨恨。’小人成群结党,就足以令人忧虑了!”
【说明】
姜太公无法以赏罚对华士劝勉其立功,制止其犯罪,倘若群众群起效尤,将造成“乱法易教”(破坏法度,改变教化)的影响,使国家无法管理百姓,所以狂矞、华士兄弟成为姜太公到齐国首先诛杀的人。明代冯梦龙在《智囊》中评论此事说,齐国因此没有不务正业的游民,因此始终没有成为弱国。
孔子乃圣人,有分辨善恶正邪的智慧,深知异端邪说的危害比盗贼更为可怕。少正卯身兼五种大恶,心术不正却能言善道,颠倒是非却哗众取宠,误导众人丧失正念,给社会带来莫大的危害。无德之人越有聪明才智,负面影响也就越大,所以在哪个时代都是仁人君子要诛杀的对象。
——转自正见网
看更多 【龙文鞭影】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