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4年12月16日讯】(大纪元记者徐曼沅洛杉矶报导)纪录片《宁化飞灰》(Rather be ashes than dust)12月14日(周六)于洛杉矶惠提尔星光戏院(Starlight Whittier Village Cinemas)举行北美首映,制片人汤美如(Nancy Tong)参加映后座谈。观众在观影过程中频频拭泪,甚至有人轻声应和《愿荣光归香港》,电影结束时,全场掌声雷动。

洛杉矶香港论坛(HKFLA)发言人林先生(Charles Lam)介绍,《宁化飞灰》是导演刘健伦(Alan Lau)以独立记者身份记录2019年“反送中运动”期间几千小时真实画面的结晶。拍摄过程中,刘健伦也成为香港暴警无差别的攻击对象,他并因此患上创伤后遗症(PTSD)。该片以导演个人的视角,带领观众近距离了解香港反送中运动。

汤美如分享自己初次观看刘健伦拍摄的影片素材时太专注,因而忘了关水龙头,导致厨房“泡汤”的经历。她与刘健伦讨论,用最真实的方式呈现素材,保留原始影像的晃动、不稳和音频缺陷,让观众直接感受现场感和紧迫感——这也使得《宁化飞灰》带给观众最真实的残酷与现实反思。
该片片名源于杰克·伦敦(Jack London)的诗句:“宁化飞灰,不作浮尘。宁投熊熊烈火,光尽而灭;不伴寂寂朽木,默然同腐。”英国末代港督彭定康,在他最后的一份施政报告中,也曾引用这段诗句。
林先生认为飞灰和浮尘的分别,在于飞灰曾经燃烧过,光芒过后,灰烬散落各处,但这并不代表燃烧的终结,只要心中团火不灭,待风起时亦可燎原;香港的公民运动虽因中共所谓的港区《国安法》而结束,但港人的勇气不灭。
《宁化飞灰》反映香港人守卫家园的心情,抗暴的青年在对峙结束后还默默清理街道,因为他们想要还香港本来面貌。尽管纪录片充斥催泪弹横飞、警察暴力驱散和无数冲撞的画面,但还是有温馨、幽默的时刻,例如商家贩售“催泪弹”口味的冰淇淋,理工大学的厨师坚持留守校园、为青年做饭。
资深媒体人程翔表示,虽然也看过831太子站地铁事件的许多电视片段,但《宁化飞灰》的记录更详细,也更让他心情沉重。他说:“香港已经给《国安法》勒死了。”谈到香港721元朗站“非白衣人”暴动案七名被告近日全部罪成,他表示如今香港部分法官只知“依法”裁决,却完全忽视事件前“白衣人”施暴的背景和真相。

二战后纽伦堡审判中,纳粹法官被控“司法谋杀”罪,因为他们忠实执行纳粹法律,却毁掉了原本美好的德国。程翔认为,元朗案法官据《国安法》判刑,忽略当时的紧张氛围和大量报警求助未果的事实,显然香港现今的司法环境犹如纳粹时期的德国。
程翔相信,参与、见证香港反送中运动的港人们,会继续努力将这些“香港故事”告诉全世界,正如纪录片《宁化飞灰》已参与韩国釡山国际电影节、新西兰的Doc Edge纪录片电影节,并在加拿大、英国等地巡回放映。香港的公民运动并未落幕,只是换了不同的方式讲述。◇#
责任编辑: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