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经济环境差 催债培训班坐满资深老板

人气 2556

【大纪元2024年12月01日讯】近年来,大陆企业家或个体通过各种方式追讨欠款的现象频出。随着经济大环境的变化,讨债难度增加,许多企业主和个体开始寻求有效的讨债方案,进而参加“催收培训班”。据知情者透露,上催收培训班的学员,全是市场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板。

《时代周报》11月30日报导,过去,电话、短信、发函和诉讼是催收债务的主要手段,但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这些方法的效果逐渐减弱。

上海建筑公司老板陈立雄的一单业务非但没钱赚,还欠了近300万元的债。在施工项目完成后,面对甲方迟迟未支付款项的情况,选择通过“请吃饭”的方式尝试解决,但未能如愿,欠款问题依旧僵持。这种“饭局催收”的低效反映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

为了寻求更有效的解决方案,一些债主转向参加“催收培训班”。这类课程号称通过心理学、博弈论等理论和实操方法,帮助债主提高催收成功率。然而,许多学员对课程效果存疑。

重庆企业家吕胜财表示,这些理论与现实脱节,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例如,课程建议在对方资金链断裂时“停工”,但在实际项目中,这可能会导致合作关系破裂,影响后续业务。

尽管课程承诺催收成功率高达80%,但学员们普遍认为其提供的方法大多是常规套路,缺乏创新。

陈立雄说,催收班的培训收费五千至一万(人民币,下同),课程分三天,第一天教授基础,第二天教方法,第三天是实战案例。但回收债务的服务费以欠款的总金额、收款的难易程度来计算,大约是回款总金额的7%—30%不等。这让债主在选择时面临风险。

“上课的学员,没有普通公司公司职员,全是市场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板,年龄集中在40-50岁。”

这些老板稀里糊涂地上了两天课,茫然若失。他们不知道自己将会慢慢地从讨债者,变成另一个信用体系的“制造者”,并给那个模糊的外部力量提供信息与资料。

陈立雄选择找了律师,他觉得催收不靠谱。另一方面,他还在继续干活,力图自救。为此,他不得不捡起了早年做过的中介生意,倒卖配件、稀土、塑料原料、新能源汽车……

近年来,催收行业逐渐合法化,但依旧存在灰色操作。一些催收公司通过网络舆论压力、熟人关系以及法律诉讼等方式迫使欠款方付款。

温州籍催收从业者徐华,强调其催收方法合法合规,并利用“世界信用组织”的名头威慑欠款企业。然而,这类组织的实际公信力存疑。

催收行业也存在“中间商两头吃”的现象,例如向债权人收取高额佣金,同时与欠款方协商,以延迟还款为条件收取费用。这些操作使得债权人对催收公司缺乏信任。

对于很多债主来说,欠款拖延让他们陷入财务困境。在追讨欠款的过程中,他们不得不在合法性与实际效果之间权衡,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一些人不得不依靠额外的业务或通过个人关系网自救。

吕胜财为了追回欠款,不得不与催收公司签署代理合同,即使知道成功率不高,但依然希望“赌一把”。

部分债主在追讨欠款时面临的心理压力和家庭矛盾。他们不仅要承受经济损失,还要面对社会关系的破裂。

债务催收的复杂性反映了当前经济环境的挑战。虽然催收行业提供了多种手段和新方法,但其效果参差不齐,并伴随诸多争议。

熟悉经济纠纷领域的律师田峰表示,催收方式有南北差异。有些地方的手段相对是简单粗暴的,但会善用网络、社交媒体——铺天盖地的负面新闻出现,也能制造不少压力。

责任编辑:方晓

相关新闻
武汉财政局罕见登报 向259家企业催债
【翻墙必看】破天荒登报催债 武汉陷债务危机
三退声明精选(2025/04/17)
苏州日本母子遇袭案凶手被执行死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