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昼现女主昌  寇准再刚也无奈呀!(2)

作者:沉静
澶渊之盟一箭双雕,改变了宋辽百年的命运和走向,影响深远。(Shutterstock,公有领域/大纪元合成)
font print 人气: 122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上文:太白昼现女主昌  寇准再刚也无奈呀!(1)

反转败局    趋吉盈利  

勇猛善谋的契丹战神耶律休哥已作古,年过半百的萧太后准备在交棒给儿子之前,想让长期悬而未决的宋辽之争有个定局,尽量不留太多隐患。雷霆万钧般长驱直入,吓跑宋帝,占领中原当然好;拿关南之地为名,以战促和也行。她一面率军喧嚣气盛地攻城略地,一面让赵恒的发小——降将王继忠写信试探。真宗被寇准生拉硬拽着御驾亲征,而萧太后议和的那条线却能轻松牵引着他。困于澶州城下的辽军面临腹背受敌、全军覆灭的凶险,萧太后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她把赵恒畏难厌战、急于求和的心理拿捏得死死的,不仅转危为安、体面撤军,而且扭亏为盈、收获满满。

大宋在优胜之时能停火放生,已是相当仁慈厚道了,萧太后是不是胡搅蛮缠、太欺负人了?!

在谈判中,萧太后反复索要关南之地——燕云十六州南部的一块儿(河北白洋淀以东的大清河流域,南至河间县一带),是在据理力争地捍卫主权,弦外之音也在敲打赵宋,燕云十六州是契丹人流血流汗换来的,是帮石敬瑭当后晋皇帝的酬劳,得的名正言顺,那时还没有篡位上来的老赵家呢!宋太宗欺负我们母寡子弱,兵分三路大举北伐,咋样?被打得稀里哗啦……燕云在我们治理下欣欣向荣,这凝聚着血汗和希望的风水宝地寸土都不能丢!

自从938年得到以北京、大同为核心的燕云十六州以后,辽国综合实力如虎添翼般突飞猛进,一跃为雄踞天险要塞、威慑中原的强势霸主。燕云是著名的战略军事重地,更是辽国最富饶的丰产之地,稳定的农耕经济远超游牧经济并成为财政支柱。因燕云而开创了二元政治体制(北院契丹族制和南院汉制),温和宽松的政策渐得民心。重用汉官,沿用唐宋法律,学习中原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即使改革也没有过分强制。商业和手工业蓬勃发展,多族群融聚的多元文化交相辉映,既保持了民族传统,又能兼收并蓄。幽州突骑、冀州强弩曾为汉光武帝刘秀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燕赵民风豪迈尚武,也不乏文才俊杰,都是开拓进取的辽国急需吸纳的力量。

尤为幸运的是,不仅避免了两次伤元气的法难,而且使承续盛唐的佛教根深叶茂。会昌五年(845年),河北藩镇拒不执行唐武宗的灭佛政策,近水楼台的五台山僧侣纷纷亡命幽州。955年后周世宗灭佛,辽国治下的燕云成为中原僧众逃离迫害的避难所。人文荟萃,梵音袅袅,佛法连接着广阔疆域里不同的民族和文化,抚慰众生。

小名燕燕的萧绰生长于燕京,父亲萧思温曾出任辽朝陪都——南京(北京)留守。959年春,后周大军一连攻陷两州三关(瀛州、莫州、益津关、瓦桥关、高阳关),正向幽州扑来,南京告急。不料,周世宗柴荣半途突发恶疾,南撤暴毙。她那通晓史书并非将帅之才的父亲才长舒了一口气。除了骑射、飨祀,年少的燕燕也受到汉文化的熏陶,还开始用心研习兵法,希望日后为父亲分忧、辅助夫君。

辽南京(后改称“析津府”)已是当时北方唯一能与开封相媲美的繁华都市。失去燕云,辽朝苦心经营的系列改革就会夭折,萧太后一生中的重要战役都与保卫燕云有关。她的多次亲征可不是作秀、摘桃子或瞎指挥,而是了解战况实情,做出准确判断、调整战术。尽管统帅大兵团作战多次获胜,但她从未成为一线将军的掣肘。危难关头,有她坐镇就稳了,让人心里踏实又佩服。

萧太后摄政四十载,励精图治,文武并重,国力强盛,声名远扬。辽朝的军事力量与影响力涵盖西域地区,这个辽阔帝国在东亚也积极争取主导地位,草原丝绸之路和沿海水路通畅,使得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东边的女真、鼻骨德、高丽,西边的党项、回鹘、大食、吐蕃、于阗,北边的鞑靼、铁骊、乌古等,纷纷向大辽契丹朝贡。

综合实力是外交博弈的基础,而坐拥燕云不怒自威的天险地利,掌握战略主动权,就能获得更多的政治和外交筹码。这位经验丰富、意志坚定的铁腕女主无论如何都要达成南下的基本目标,她深知宋朝实力并不弱,富甲天下,念念不忘燕云的能人也不少,大宋的坚城防守,让擅长野战的契丹将士久攻难破,与其无谓耗损,不如结好互惠。她的意思很明确,大宋甭想再夺燕云北伐扰民了,让结为兄弟的辽国成为大宋的屏障,从此休战,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国泰民安。

遥想当年,宋军大举北伐,铠甲戎装的萧太后驰骋疆场,她指挥若定,威严冷峻,气魄非凡。(Shutterstock)

她就有这样的底气、胆识和魄力,内心强大,通透练达,灵活又务实。当老天爷给大礼时,跨不出舒适圈的赵恒胆胆突突的,而她萧绰谷底翻身,全力以赴、责无旁贷地接住啦!这位一国之当家主母可谓名副其实的“承天皇太后”,太白金星的能量加持,也给牵引议和、“愿固盟好”的她增福添财。

澶渊之盟的签订,等于昭告天下辽国对燕云的合法统治,宋廷以岁币作为关南之地的补偿,甭管“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等措辞花样,那可是每年三十万旱涝保收的稳定财富,是惠及后世的持续盈利呀!

宋辽致书“皆以南北朝冠国号之上”,从之前的中原王朝与夷狄番邦的对峙,变成中国之南北分治的重要朝廷,外交上是平起平坐的。实际上,在年年给辽的输银送绢中,也消解了宋朝的正统性,逐渐把大宋纳入以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

朝贡体系是古代东亚以华夏王朝为核心的宗藩体系,“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大唐达到了顶峰。结束了五代十国乱局的宋朝未能恢复汉唐旧疆,无险可守又无战马产地的大宋受制于强敌环伺的地缘政治,开启了花钱买和平的模式。这种华夷失序的屈辱感,也是真宗后来大搞天书封禅的主因,来彰显赵宋受命于天的正统权威。1042年的庆历增币,是在北宋与西夏三战皆败之时,辽兴宗借故迫使宋仁宗把澶渊盟约的岁币又增加了二十万,还把“助”字改为“纳”,而条件是辽朝须约束西夏与宋和谈。1074年,辽借口北宋在山西边境增修堡垒破坏边界,要求重新划界,宋神宗放弃一些土地以满足辽朝的要求。

正统之争

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冲突融合是中国历史不可缺少的篇章。华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第一个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是建立了北魏王朝的拓跋鲜卑,南迁的鲜卑人转向定居务农,穿汉服、学汉文、改汉姓、与汉族通婚,融入华夏文明的同时,也注入了新鲜血液和丰沛活力,民族大融合孕育了蓬勃健朗的隋唐,唐高祖的妻子窦氏、唐太宗的长孙皇后都是鲜卑族啊!

契丹人的主体源于鲜卑的分支,聚居在西拉木伦河(也称潢水)流域、赤峰高地及辽河一带。早在贞观年间,唐太宗在契丹领地设置松漠都督府并赐姓李氏,先后有多位大唐(宗室)公主嫁给了契丹首领,唐朝中兴名将李光弼就是契丹酋长的儿子!耶律阿保机以松漠都督府的辖区为基础逐渐扩张,于916年称帝建国。

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南部的白沟河,全盛时期的辽国疆域广阔,“万方入贡,中夏来朝”的恢弘气象,让君臣上下倍感自豪,正如辽太祖所言:契丹乃隋唐血脉之延续,继承了大唐正统。

契丹贵族有多爱唐朝?请看赤峰宝山的辽代墓室壁画《杨贵妃教鹦鹉颂经图》。(公有领域)

“远则有虞大舜,近则唐室文皇”,爱读《贞观政要》的辽圣宗愿“用福邦家,累德象贤”。朝臣常以唐朝典故进谏,后妃更以大唐仕女装扮为荣,不仅有反弹琵琶式的胡琴舞,还有口吹竹笛、头顶燃灯的精彩乐舞……打马球是朝野最流行的体育活动。

1008年史学家路振奉命出使契丹,一袭黄纱袍汉服的辽圣宗于上京武功殿接见了他。在皇家宴会上,萧太后微笑着向宋史敬酒致意,她头戴彩缨翠凤大冠,身穿黄锦青凤袍,落座后貂裘覆足。除了北方的貂裘,几乎近似汉族衣冠。

南北盟好后的大辽把重心转向经贸和文化层面,学汉唐,跟北宋是摽劲儿比的。要晋升到正统王朝的身份,就必须彻底甩掉野蛮落后的狄夷帽子。虽然大宋在文化上独领风骚,但大辽也不差。这个马背上的民族不仅能征善战,而且非常善于向中原、西域等地学习,形成了多元相容又富有特色的文化。

工艺精湛的契丹鞍被宋人评为“天下第一”,具有契丹风情的刺绣织品远销欧亚。优质的契丹胶闻名遐迩,大文豪苏轼制墨就爱用契丹胶,耐久不变色。他的弟弟苏辙出使契丹,“逢见胡人问大苏”,所到之处都会遇到热情的粉丝争相问候兄长,可见苏东坡在辽国有多火、人气超高!

在辽国,汉语与契丹语都是通行的,不少文书是以这两种语言写就。心慕华风、通晓汉文的官员、能吟诗作画的贵族大有人在,随着雕版印刷的发展,中原的典籍佳作广为流传,参加科举的汉家学子、燕云的书香门第堪称最稳定的读者群。

辽代佛教大为盛行,塔寺林立,香火缭绕。每年正月都要斋戒的萧太后对佛法竭尽护持,而圣宗、兴宗和道宗三朝(982年—1101年),佛教建筑和雕塑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罕有之宝物也。”建筑学家梁思成1932年考察河北蓟县独乐寺时赞叹不已,“登独乐寺观音阁上层,则见十一面观音,永久微笑,慧眼慈祥……”

辽宁锦州义县奉国寺是圣宗于开泰九年(1020年)为缅怀去世的母亲而下诏在“家族封地”修建的皇家寺院。这是保存得最为完整宏大的古代单檐木构建筑,栋宇峻起,飞檐轩翔,雄浑壮硕。“过去七佛”并列一堂,丰润伟丽,梁架上的彩绘飞天唐韵犹存,被誉为“中国第一大雄宝殿”。寺内还有乾隆皇帝的御笔匾额“大雄殿、法轮天地、慈润山河”。1948年辽沈战役中,一枚炮弹突然穿透殿顶落在佛祖手上,但没有爆炸,另两枚炸弹飞进寺院,也神奇地变成了哑弹。                          

山西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是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齐名的世界三大奇塔之一。 (Shutterstock)

“远看擎天柱,近似百尺莲。”67.31米的山西应县木塔是世上现存最古老、最高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1056年辽道宗赐名为“释迦塔”。八角形的明五暗四九层塔,无一钉一铆,全靠斗拱、柱梁镶嵌穿插,是榫卯结合的卓越典范。其中斗拱种类达54种,480朵宛如莲花般的斗拱层层叠叠、环环相扣,稳固弹韧。应县木塔历经多次大地震、无数战乱等浩劫,在风雨雷电中巍然屹立了近千年,是“峻极神工”(明成祖题匾)的古建筑奇迹。

大同下华严寺的菩萨彩塑曼妙精美,在西方博物馆的辽三彩罗汉像生动逼真,撼人心魄,是古中国罕见的写实主义雕塑杰作。

辽国皇室贵族投入巨资营建寺庙,民间也细水长流地捐助。倡导华夷同风、建塔刻经的辽道宗自信地说:“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欧阳修撰《新五代史》,将契丹列于四夷之一,“舍汉、唐、我宋,非正统也。”辽朝君臣很生气。彼时,名僧辈出的辽国已是辐射周边的东亚佛教文化中心,民众安居而厌战。宋使许亢宗眼中的燕京:“僧居佛宇,冠于北方。锦绣组绮,精绝天下。膏腴蔬窳、果实、稻粱之类,靡不毕出……水甘土厚,人多技艺。民尚气节,秀者则向学读书,次则习骑射,耐苦劳。”

宋辽礼尚往来、殷勤维护了120年的和平,实乃黎庶之幸。期间有不少争锋制衡、算计隐忍的插曲,也不乏有情有义的篇章。辽国发生灾荒,宋朝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驾崩的消息传来,辽圣宗“集番、汉大臣举哀”,下诏为真宗建资福道场。圣宗临终前还告诫儿子“无失朝廷信誓”。善丹青的辽兴宗将亲笔绘制的《千角鹿图》赠与宋朝,宋仁宗作飞白书以“南北两朝,永通和好”答之……最后违约的不是辽国,宋徽宗为夺燕云联金灭辽,惨遭靖康之祸。

“潢水冰光射日月”,“一半胡风似汉家”,国祚210年的大辽首创了契汉双轨的一国两制,促进了游牧、渔猎、农耕、手工业、商贸各得其所的发展互补。澶渊之盟是化干戈为玉帛、深度捆绑的利益契约,大辽巨量的稳固存在,客观上也挡住了北部游牧民族对宋朝的觊觎劫掠。北宋的岁币在辽人看来相当于保护费,更有丰厚实惠的贸易往来,宋朝的茶叶、瓷器、粮食、美酒、漆器、绫罗绸缎、水果、书籍大受欢迎,辽朝的牲畜、铁器、皮革、毡裘、草药、矿物井盐也是宋人需要的。最让辽人倾慕不已的是大宋的软实力,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

辽宋互为表里、交融互利的关系,带来了古代边疆史上难得的长久和平。大辽用心弥补了弱项,在精神文化领域有着融会贯通的跃升。北宋在(经济、文化、科技、商贸等)长项上精细运作且灵活多样,军事上憋屈又懈怠,只有长期与西夏作战的西军锻炼得较为强悍。

契丹是镔铁或刀剑之意,刀剑再坚韧锋利也会生锈,宋瓷再雅洁精美也易打碎。盛衰自有时,从辉煌壮丽到灰飞烟灭,王朝更替如走马灯一般。……只是亡了国的契丹族星散并融入各地,连文字也失传了。然而在草原丝绸之路,契丹人对东西方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贡献有着抹煞不掉的口碑,再加上一代英主耶律大石率余部在中亚建西辽(1124—1218年)的事迹广为流传,中世纪的西方“无闻中国有北宋,只知契丹即中国”,契丹逐渐变成了一个风行世界的称号,直到今日,仍有东欧、西亚、中亚等十几个国家将契丹作为中国的代称。

大辽契丹驰骋远逝,留在中国的珍贵文化遗产是建筑和雕塑,这些凝聚着匠心技艺和虔诚信仰的佛教艺术,是历经千年沧桑仍神奇遗存的瑰宝。除了辽河流域的石塔和锦州奉国寺外,很大部分都在河北、山西的燕云地区。相对宋朝的秀丽醇和,浑朴开阔的辽代建筑颇具唐风,梁思成概况为“唐辽豪劲”。

意大利传教士柏郎嘉宾这样描述契丹:“再也找不到比他们更为娴熟的精工良匠了!他们的国土盛产小麦、果酒、黄金、丝绸和人类的本性所需要的一切。”

1953年,梁思成听说自己勘查过的广济寺被拆毁,长叹道:“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啊!”(全文完)

参考资料:
《宋史‧寇准传》《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辽史》《契丹国志》等。
李辉《梁思成:永远的困惑》
“安史之乱”“会昌法难”与幽州地区的佛教
辽朝佛教与其周边(吉田睿礼)
中国这座塔有多牛,连梁思成也没全搞懂|山西(叶南《华夏地理》)
日本野上俊静的辽代佛教研究(杨曾文)
10—13世纪的草原丝绸之路与欧洲人的契丹印象(孙立梅)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