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4年11月28日讯】(大纪元记者林一山香港综合报导)27日公布的审计报告揭露,造价超过460亿元的屯门至赤鱲角连接路工程,因进度延误导致额外开支高达10亿港元。整个连接路工程分为8份合约,其中7份已完成,1份尚在进行中。其中2份合约因填海工程进展受阻,完工时间分别比原定计划推迟了779天和475天,产生的延期完工费用和工程受阻费用合共为10.064亿元。审计署指出,路政署在工程管理的协调上有可予改善之处,建议加强项目管理和规划。
政府声称,屯门至赤鱲角连接路是连接新界西北与北大屿山、香港国际机场及港珠澳大桥的重要策略性基建,可促进香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连接路于2020年12月全面通车,包括南面连接路(海上高架道路)及北面连接路(屯门—赤鱲角海底隧道)。
项目涵盖8份工程合约,原定合约金额总计约为326.9亿元。截至今年8月,8份合约的最终金额或最新开支合共已达366.3亿元,较原定金额增加了近40亿元。截至今年8月,项目总开支已达421.862亿元,除了上述8份工程合约外,还包括工地人员的费用、顾问费用、以及港珠澳大桥相关建设项目的开支等。
审计署发现其中两份“合约A”和“合约B”分别延误26.7个月及19.3个月。前者最终合约金额为92.727亿元,较原订金额86.567亿元多支出6.16亿元,增幅为7.1%。后者截至今年8月,账目仍未结算,最新开支为213.688亿元,比原订金额181.539亿元超支32.149亿元。
路政署解释,香港口岸的填海工程进度不如预期,这导致了工地移交给承建商A和B的时间推迟。此外,自2014年10月起,香港口岸的海堤出现了横向位移。由于工程大规模更改,路政署向承建商A发出了9份更改令,要求进行额外工程,包括追赶进度、额外的土地勘测、设计和建造新的构筑物,额外费用总额其后定价为5.368亿元;另向承建商B发出21份更改令,指示进行额外工程,并修改屯门-赤鱲角隧道的设计,额外费用总额其后定价为74.002亿元。
承建商A就迟移交工地提出申索,延期完工费用为5.86亿元;承建商B亦就迟移交工地及一度按指示暂停邻近海堤的南面出入口范围所有工程提出申索,有关申索总额为4.204亿元。产生的延期完工费用和工程受阻费用合共为10.064亿元。
另外,其中两份合约的建筑地盘发生过2宗致命意外,有7份合约的建筑工地发生过173宗工业意外。其中两间承建商分别有2次和7次迟交初步意外报告,迟交日数介乎8至98天不等。
报告建议,路政署应加强工地实况的勘测,准确预估工程需求,以减少中途变更导致的成本上升和工期延误;加强道路及排水设施设计,提升抗极端气候能力,并定期审查基建设计是否适应未来天气挑战;确保招标文件准确、清晰,避免工程细节模糊导致后期变更和额外支出;强化施工阶段的安全监管,确保承建商按时提交相关报告,并针对高风险区域加强检查。@
责任编辑:陈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