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4年11月27日讯】(大纪元记者李净综合报导)近日,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长城汽车)前员工爆料称,公司通过非协商一致调岗、降薪等方式“恶意裁员”,涉及上百名员工,其中大部分涉事员工以不同方式进行维权。根据年报,长城汽车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减少员工总计5,465人。
综合《21世纪经济报道》、界面新闻消息,多位长城汽车前员工日前证实,长城汽车公司通过非协商一致调岗、降薪等方式恶意裁员。目前大部分涉事员工依靠个人发起的仲裁和诉讼方式进行维权,而非集体诉讼。
无法集体仲裁或诉讼的原因是被裁人员的合同主体不同,每个人被裁原因也不尽相同。
一位前长城汽车员工透露,据他所知已通过诉讼维权的员工就有二三十人,还在诉讼流程中的十几人,“有的已经拿到钱了,有的还在准备资料”。
该名员工维权周期较长,2021年被长城汽车公司解除劳动合同,此后维权长达两年。
另一位长城汽车前员工爆料称,长城汽车通过非协商一致调岗、降薪等方式恶意裁员,涉及人数达上百人。
爆料人称,人事部门以“近一年内三次绩效考核结果为D,视为不胜任当前岗位要求”为依据,将她由技术类岗位调整至仓管岗位,工资也降至3,000元(人民币,下同)/月,她拒绝并声称绩效考核结果不实。
爆料人提到,自己未到新岗位工作,因在原岗位打卡并工作,公司以旷工达到3天为由解除劳动关系。爆料人不认可,要求赔偿,目前处于劳动仲裁阶段。
除了通过调岗降薪解除合同,一名长城全资子公司管理层级别的前员工表示,自己年初被公司以工作失误为由解除劳动合同,且没有赔偿,原本应得的加班费也没有发放。后经过仲裁拿到应有赔偿。
一名处理过公司劳务纠纷的律师对陆媒表示,长城汽车这种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可视为侵害劳动者权益。在实际劳动纠纷中,是否属违法则需要具体裁决。
同时,这位律师也提到,在裁员降本的社会背景下,解除劳动合同不赔偿的行为较为常见,是企业利用规章制度和法律条款来实施裁员降本的策略。
公开资料显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集体所有制汽车制造企业,该公司有中共国企参股。
今年5月,长城汽车在其网站上发表声明称,随着欧洲电动汽车市场变得更具挑战性,公司正在调整欧洲战略。该公司一名代表透露,约100名欧洲员工将被解雇。有媒体认为,这是长城汽车公司的电动汽车在欧洲销售不佳的结果。
据长城汽车2023年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员工为82,439名,员工数量比上年同期减少了4,928名。今年上半年,公司员工数量为81,902名,相较于2023年年末减少了537名。
根据财报显示,2023年长城汽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0.22亿元,同比下降15.06%。
值得注意的是,长城汽车今年屡次成为舆论焦点。
据新浪财经报导,8月20日,长城汽车被曝列入南方电网最新一期供应商处理名单,理由是“供应商发生重大失信行为,且影响恶劣”,处理为2年内不接受长城汽车投标。对于被“拉黑”事件,长城汽车在公开说明中称是“工作疏忽”。
同样是在今年8月,有微博用户发布了一张民事起诉状截图,称“官司赢了!与某北方知名汽车品牌的官司胜了。”据悉,长城汽车认为自媒体博主“侮辱和诽谤”长城汽车,给长城汽车带来了重大影响,起诉了6名自媒体博主,总索赔金额高达2,500万元,结果长城汽车败诉。
责任编辑:郑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