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鞭影》是一部明清时代学者修编的历史典故启蒙读物。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政治军事、文学艺术、医卜星相、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无所不有;时间跨度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唐宋。
全书将典故按照诗韵分类编排(详见《龙文鞭影》序言),四字一句,共1030句,每句描述一个或两个人物的故事。
“龙文”是汉朝西域的一种宝马,这种良马看到鞭影就会疾驰,“龙文鞭影”比喻在这本书的指导下,毋需鞭策,学习也会事半功倍,像龙文宝马一样一日千里。
【原文】
kǒng men shi zhe ,yīn shi sān ren 。
孔门十哲,殷室三仁。
ㄎㄨㄥˇㄇㄣˊㄕˊㄓㄜˊ,ㄧㄣ ㄕˋㄙㄢ ㄖㄣˊ。
孔门十哲,殷室三仁。
【注释】
(1)孔门十哲:孔子弟子中十位优秀学者,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又称“四科十哲”,分成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类。
(2)殷室三仁:商朝宗室的三位仁人,微子、箕子、比干。微子,纣王庶兄,商朝卿士,周成王封微子于宋,为春秋宋国的始祖。箕子,纣王叔父,官太师,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为朝鲜始祖。比干,纣王叔父,官少师,屡谏纣王被残杀。
【语译】
孔子门下有十位圣贤,殷商宗室有三位仁臣。
【人物故事】
孔门十哲
据《论语‧先进篇》,孔子说:“跟随我到陈国、蔡国的门生,此时都不在我的身边了。这些弟子德行优秀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言语方面很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在政事上有专长的有:冉有、季路。文学造诣高深的有:子游、子夏。”
殷室三仁
据《史记‧宋微子世家第八》,纣王昏庸不明,淫乱朝政,微子多次劝谏,纣王不听。微子揣测纣王终究不能听进劝言,想求死或离去,一时无法决定,就询问太师箕子、少师比干。太师说:“王子,上天降灾灭亡商朝,纣王上不怕天灾,下不怕贤人,不听耆老之长的教导。如今殷商百姓也就不敬神明。如果现在真能救治国家,国家治理好了,即使身死也没有怨恨。若为国而死,国家还是不能安定,不如离去。”微子就离开了。
纣王起初做象牙筷子,箕子就叹气说:“他做了象牙筷,之后必定要做玉杯;做了玉杯,则必定还想用远方珍奇之物啊!车马宫室的奢华从此开始,无法振兴国家了。”纣王荒淫放纵,箕子劝谏,纣王不听。有人说:“可以离去了。”箕子说:“为人臣子劝谏君王不听而离去,是彰显君王的罪恶而只顾自己取信于民,我不忍心这么做啊!”箕子就披头散发,假装发狂而为奴隶。于是隐居弹琴以自我安慰,所以曲子流传开来,称之为〈箕子操〉。(操:遇灾能乐道而不改其节操。)
比干见箕子劝谏纣王不听而为奴隶,就说:“君王有过错而不以死相谏,则百姓何其无辜!”就直言规劝纣王。纣王大怒说:“我听说圣人之心有七个孔窍,真有这种事吗?”于是就杀了比干,挖出他的心来看。

【说明】
孔门四科教育,十位优秀弟子以特长分属四科,德行居首,因为教育以德行为本,可通其它三科,最为重要。孔门十位高弟,曾随孔子遭逢陈蔡之厄,在陈国被围困,绝粮七日,几乎饿死。回到鲁国后,颜回英年早逝,子路、子贡等弟子也离开了孔子,故孔子感叹当年同遭困苦的门生,皆已不在身边了。
武王灭商后,修比干之墓,释放箕子封于朝鲜,恢复微子的爵位,成王立微子于宋。同为纣王亲戚的殷室三仁,至此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孔子说:“微子离去,箕子为奴,比干直谏而死,殷商有三位仁人啊!”三人做法不同,但都被孔子称为仁人,就在于他们都忧心朝政紊乱,都想要使人民安定,正所谓“仁者爱人”。
——转自正见网
看更多 【龙文鞭影】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