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4年11月18日讯】(大纪元记者杨旭综合报导)外企一度是中国民众最热门的就业选择,但随着跨国企业纷纷撤离中国,外企就业人数快速减少。据中共官方数据,2023年跌破1000万人,同比下降15%,自2009年以来首次跌破千万。
去年外企就业人数跌破千万 今年外资持续净流出
据中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4》,2023年外企雇用人数下降15%,至988万人,创下1990年首次发布该数据以来的最大降幅,也是自2009年以来首次跌破1000万人。
据中共商务部长王文涛在2021年8月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外资企业以占市场主体2%的比重,带动了约4000万人的就业,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口的1/10,贡献了我国1/6的税收,2/5的进出口。
根据中共商务部数据,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FDI)为6406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下降30.4%。
根据中共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第三季度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直接投资负债减少81亿美元,连续第二季为负值。
彭博社指出,如果这种下降趋势在今年余下时间继续,这将是至少自1990年开始有可比数据以来的首次年度FDI净流出。
过去日企为中国人提供的大量的就业机会,但现在持续撤离或减少投资。
解决了46万人就业的日企 纷纷撤离中国
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援引2023年3月公开的中国本土法人登记信息数据显示,仅松下控股一家,在华雇员人数就超过7.4万人。日产、丰田、本田等几大日本车企在华雇工人数也都在4万人左右。
在华的前20大日企,总共雇用了近46万名员工。此外,零售和餐饮领域的几大日资连锁品牌,同样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但现在情况变了,越来越多的日企撤离或缩减投资。
但据《日经》中文网报导,今年4月至6月,日企在中国大陆及香港的设备投资(按美元计算)同比减少16%,占日企海外投资比例为13.6%,连续两个季度低于欧洲。
今年6月,日产关闭了常州的工厂,该工厂年产能13万辆,相当于在华整体产量的10%。7月,本田关闭了广东省的工厂,还计划暂停在湖北省工厂的生产。2023年10月,三菱汽车正式决定退出中国的整车生产。
此外,最近两年还有一众日企撤出中国,包括钢企新日铁、轮胎厂普利司通、打印设备商佳能和理光、电子设备巨头索尼、机械工程商加藤等。
日企之外,台商企业也开始撤离中国。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今年9月发表一项名为“多元化而非脱钩—台湾产业应对地缘战略风险”的专家研究,指出有57.4%的台企正在或考虑撤离中国大陆。
根据调查,台商撤出中国的前三个主要理由是:人工成本太高(33%)、供应链中断的可能性(25.9%)、投资政策改变(25.2%)。
外资撤离中国的两大原因
“光盐财经”刊发题为“外资企业大逃亡”的文章表示,中国不再是国际投资的应许之地,反而成了滑铁卢苦海,早跑早托生。
文章指出,外企选择部分或彻底撤离中国市场,已经不再是零星现象,而是大趋势和滚滚洪流。外企撤离中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政治和社会因素。
首先,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外企撤离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0年中国GDP增速为10.6%,而2023年则降至约5.2%。与此同时,中国的综合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包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和环保成本的增加。根据最新数据,2021年中国制造业平均工资达到97,379元,比2010年上涨了两倍多。
其次,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是外资撤离的关键因素之一。
中美贸易战以及中欧关系的不稳定,使得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经营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
此外,美国等国家出于国安考虑,对美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进行严格审查,抑制了美资进入中国。
据“光盐财经”援引中共工商局和商务部数据称,2015年到2020年期间,约有1000家外资企业完全撤出中国市场。
跨国高科技企业纷纷撤离中国
高科技外企如甲骨文、美光、高通、思杰、微软和IBM等近年来纷纷撤离中国。记者梳理了最近三年撤离或缩减中国业务的部分跨国企业。
富达国际:2024年10月,将把中国业务部门裁员约500人。
思科(Cisco):2024年9月,裁减大连工厂员工300人,这已是今年第二波裁员。
IBM:2024年8月,关闭中国研发部。
微软:2024年5月,撤离中国区AI团队。
亚马逊:2024年4月,中国区云计算部门裁员数百个职位。
趋势科技(Trend Micro):2023年12月,研发中心撤离中国。
思杰(Citrix):2023年11月,退出中国市场。
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2023年11月,MCU团队全面撤出中国!
英伟达:2023年10月宣布,退出中国市场。
高通:2023年9月,中国区大面积裁员。
领英(LinkedIn):2023年8月,旗下的中国本土化求职平台“领英职场”正式停运。
路坦力(Nutanix):2023年初,退出中国市场。
Adobe:2023年,旗下设计师网站Behance封禁了来自中国大陆的所有账号。
美国最大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Salesforce:2022年8月,中国区宣布解散。
美光:2022年1月,解散了上海研发中心。
此外,记者还梳理了2024年撤离或缩减中国业务的跨国制造企业。
跨国制造企业密集撤离中国
德国大众:9月,计划明年关闭与上汽合资的南京工厂,该厂主要生产大众帕萨特(Passat)和斯柯达(Skoda)。
丰田汽车:2024年9月13日,旗下的日野汽车宣布将停止在中国生产柴油发动机。
本田汽车:8月底,位于武汉市的第二家合资工厂全面停产,裁员2500人。
瑞士利勃海尔(Liebherr):8月初,发布声明将关闭徐州的混凝土业务工厂。
日企柯尼卡美能达(Konica Minolta):8月宣布,在无锡的工厂将于明年全面停产,预计裁员超1,300人。
新日铁(Nippon Steel Corporation):7月宣布,退出与上海宝钢合资的公司——宝钢新日铁汽车板有限公司。
日本加藤工程机械(KATO):7月12日,日本加藤工程机械(KATO)正式退出中国市场,解散位于昆山市的合资工厂。
日产汽车(Nissan Motor):6月宣布,关停位于常州市的生产工厂。
台企群创(台湾第一大液晶面板制造商):4月份被曝关闭南京工厂,解散2400名员工。
戴尔:4月宣布,厦门工厂裁员幅度达50%。
普利司通(Bridgestone Corporation):2月29日正式关闭了位于沈阳的生产工厂,裁员1,200余人。
此外,2020年到2023年撤离或缩减中国业务的日本企业包括,三菱、索尼、佳能、东芝等。
欧洲企业则包括飞利浦、家乐福、连锁超市乐购(TESCO)等。美国企业包括惠普、苹果、雅虎、亚马逊和Old Navy等。韩国企业包括三星和乐天等。
责任编辑:孙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