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鸣皋应相士之言中武举 名扬清朝水师

文/刘晓
清朝福建水师海军舰艇“威远号”。(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45
【字号】    
   标签: tags: ,

根据史料,广东梅州人颜鸣皋是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武进士,曾在福建多地担任总兵兼署提督。他是清朝中叶梅州重要的涉台历史人物。当时的台湾岛属于福建管辖,颜鸣皋的足迹曾遍及台澎地区。他曾在澎湖、金门等地担任过游击、守备、副将等职务十余年。

清朝梁恭辰所著的《劝戒录》,记述了颜鸣皋的一些轶事。他为人豪爽,才智非同一般,而且喜欢读书。年轻时,有一位相士预言他将来会靠长枪大剑夺取功名。他听后嗤之以鼻,认为这十分荒唐,因此更加刻苦攻读。

快到三十岁时,颜鸣皋因为急于求取功名,就在服父丧未满二十七个月时,就参加入学考试。结果被人告发,不予录取。有人对他说:“相士之言已经应验了,看你的骨相魁梧奇伟,他日定会被朝廷委以军事重任,而且你一定会不辱使命。你为什么要长年累月伏案读书呢?”

颜鸣皋认为言之有理,于是弃文习武,学习骑马射箭。一年后,就能轻松飞身上马,跳跃上车,身手十分敏捷,于是参加当地的乡试,中了武举人。

之后,颜鸣皋北上赴京参加武举会试。在船行至扬州夜晚停泊时,他听到相邻的船上有一群说广东话的人在高声争论,便前去拜访,得知他们都是两广地区去参加会试的举人,结伴同行。

他们争论的原因是有一名来自广东番禺的朱某,病重将亡,大家商议将他丢弃在附近的山岭上,但又担心等他日回乡时,朱某的家人索要遗体、棺木,从而引发诉讼,因此众人长时间议而不决。

颜鸣皋得知原委后,说道:“这样做万万不可,你们和朱君都是同乡,怎么忍心将他丢弃在荒郊野外,让野猪、野狗啃食他的尸骨呢?”其他人回道:“你不也是他的同乡吗?何不将朱君抬到你的船上,说不定能够让他起死回生,否则你作为一个局外人,这样说我们是不合适的。”

听罢,颜鸣皋二话不说,抱着朱君回到自己的船上,亲自喂给他汤药。第二天,又弃船上岸,打算为他寻医。然而,病情十分严重的朱君,终于还是死于车中。因为旅途中没有办法安葬,又担心车内颠簸,对亡者不敬,颜鸣皋就背着尸体走了三十里路。

晚上入住酒店,按旅店的规定,死者不得入内,颜鸣皋就将手帕盖住死者的脸,说他突然中邪了。因为天黑,店主也没有看出来。第二天,颜鸣皋找了个地方为他入殓安葬,并做好标记,以便日后可以找到,然后赶赴京城。

进入考场后,颜鸣皋本就是读书人,武艺方面并不是特别出众,但策论却写了洋洋洒洒数千字,考场中的人没有比得过他的。考官在阅卷时,因为他在武艺考试时仅有一项获得“好”,就将他的试卷放在一边。

半夜时分,考官打盹时,恍惚间看见桌案上一个地方发出奇异的光,就站起来查看,发现正是颜鸣皋的试卷。他挑灯查看,不觉击节叫好:“此人他日成为将军,必将成为如东汉祭遵、西晋的羊祜那样文武双全的儒将啊。”于是,考官将他的试卷呈荐给主考官刘统勋,并讲述了发生的灵异之事。

这大概是上天对其行侠仗义的福报,颜鸣皋遂以很高的名次考中武进士,其后果然成为一代名将,官至福建台澎镇署水师提督,一生功名显赫,功勋卓著。@*#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朝江苏溧阳县县衙中,有一名掌管刑事诉讼的书吏,姓焦。他为人正直,常常为众人排忧解难,因此为乡人所尊敬。他邻居家的儿子,年龄不到十八岁,但却好勇斗狠,焦某少不得为他调解事端,是故邻家子对他十分感激。
  • 更多证据显现,灵魂真的存在,拥有多世记忆!前世残酷折磨囚犯,泰国医院院长怎样才能还清罪业?《未解之谜》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偿还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阳间法律无法审判,上天也绝不饶过,无论时间长短。有的是当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个发生在清朝的神异故事就在告诉世人:无论何时害了人命都难逃报应的。
  • 古今中外,在剧火的大灾难发生时,谁能让“神出手”得到奇迹福祐呢? 本文这些真人实事给了我们参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善有善报,可能是事后报,也可能是立即就报!报应不爽呀!
  • 清朝撰写《劝戒录》的梁恭辰的父亲曾担任江苏布政使,与苏州江铁君是以诗文相交的朋友。江铁君曾出家为僧,后又还俗,回归儒学,不过他应该还是相信因果报应的。他曾讲了这样几件离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没好报”这样的说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善报,甚至还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觉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着一切,祸福早已注定,好人遇到的坏事,恰恰是老天在帮你消减之前的罪业,以让你在消减完罪业后,来世得福报。清朝梁恭辰编撰的《劝戒录》中记述了两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带从事盐业生意。他性格素来豪爽,虽每日与钱打交道,却并无利欲之心。
  • 善有善报,自古不虚。据清朝梁恭辰的《劝戒录》记载,浙江仁和县(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经营盐业,家道殷实。
  • 人们常说善恶有报是天理,那么如果心有所求的善举,善报又如何呢?若仅是心生妒嫉的一念也会遭恶报吗?这两个故事耐人寻味。
  • 人间善恶报应的事,有的人信,有的人不信,因为直接的报应较少让人亲见。但是昭昭天理,总有时会向世人直些显相,让人不得不信,这也是上天挽救迷中人的一种方法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