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4年10月29日讯】(大纪元记者杨旭综合报导)中国钢铁业存在结构性问题,低端供应过剩、高端大量进口,“大而不强”问题突出。前三季度,全国粗钢产量7.68亿吨,但重点钢铁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6.39%。无论是企业利润还是高端产品,中国钢铁业与西方国家都存在巨大差距。
今年前三年季度钢企利润总额腰斩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10月25日在信息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前三季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6.39%,经济效益明显下滑是行业性问题。
据中共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前3季,全国累计生产粗钢7.68亿吨,同比下降3.6%,表观消费量(产量加上净进口量)6.88亿吨,同比下降6.2%。
据《日经》中文网2024年6月报导,从2024年1至3月每吨粗钢的利润来看,全球8家主要钢企中,日本制铁最高约为113美元,高于安赛乐米塔尔的约74美元和浦项制铁的约50美元,中国宝山钢铁约30美元,排在最后。
需要指出的是,宝山钢铁是中国钢铁业效益最好的企业了。(延伸阅读:中国多家钢企巨亏 钢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
据Mysteel钢铁网统计,2024年上半年中国36家上市钢企合计营业收入10,160.63亿元(人民币,下同),合计净利润仅为29.44亿元。其中宝钢股份净利润45.45亿元排名第一,中信特钢27.25亿元排在第二,华菱钢铁13.31亿元位列第三。
2023年35家上市钢企合计营业收入21,557.32亿元,合计净利润仅为208.74亿元。其中宝钢股份净利润120.07亿元排名第一,中信特钢57.21亿元排在第二,华菱钢铁50.79亿元位居第三。
安赛乐米塔尔首席财务官(CFO)杰努伊诺‧克里斯蒂诺(Genuino M. Christino)呼吁:“亏损的中国企业大量出口钢材,正在向主要市场倾销。需要采取贸易措施。”
中国钢铁业“大而不强”
中国钢产量占全球一半多。据世界钢铁协会发布的《世界钢铁统计数据2024》显示,2023年全球粗钢产量达到18.92亿吨,同比微涨0.1%。中国粗钢产量10.191亿吨,占比高达53.86%,继续稳居世界第一。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据中共海关数据,前三季度,累计出口钢材8071万吨,出口均价770美元/吨。但累计进口钢材519万吨,进口均价高达1673美元/吨。
中国作为世界钢铁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究竟进口了哪些高价钢材?(延伸阅读:中国钢铁业面临大洗牌 产能倾销海外遇抵制)
据“中信特钢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的文章称,2023年中国特钢进口量298.89万吨,进口金额62.67亿美元。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数据,2023年进口钢材764.5万吨,进口均价为1658.5美元/吨。
计算可得,2023年度特钢进口量占钢材进口总量的39%,接近4成。
根据天风证券2023年12月发布的研究报告,特钢需求主要集中在汽车、工业制造、金属产品、发电等高端制造业,其中汽车用特钢占比最大约40%。
特钢具有高强度、高韧性、耐磨、耐腐蚀等性能,在类型上包括碳素结构钢、合金结构钢、弹簧钢、轴承钢、齿轮钢、不锈钢、电工硅钢、模具钢、工具钢和高温合金钢等。每种特钢都具有特定的化学成分和特性,以适应特定的工程应用。
据贝哲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的报告,全球特钢生产国主要包括瑞典、日本、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韩国等,这些国家占据全球特钢约60%产量以及约80%的贸易量。
根据上海情报服务平台网站2023年援引相关资料统计,目前,全球特钢占钢铁总产量比例在10%—15%之间,其中瑞典特钢占比最高,超过50%,德国、日本和意大利均超过20%。
据“中金企信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发布的《全球及中国特钢行业市场发展趋势及占有率研究报告(2024版)》,2023年中国特钢产量占钢铁总产量的5.02%,但与瑞典、日本、德国和美国等制造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
上海情报服务平台的文章还表示,专利统计数据显示,日本、美国、韩国、德国是全球特钢材料领域前四大技术来源国。日本特钢材料代表了世界最高水平,产品高端比例大,综合竞争力强;美国特钢企业发展较为成熟,品种专而精;德国是欧盟最大产钢国,在特钢材料领域优势显著。
中国新闻网曾发表题为“中国钢铁业如何真正撕掉‘大而不强’标签?”的文章称,特钢代表一个国家钢铁工业的制造水平,通常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能否成为钢铁强国的重要标志。
中国特钢材料专利数远小于日本 短板材料有70项
文章提供的2000—2022年全球特钢材料专利公开数量显示,全球前十大申请者榜单中,日本机构占据了七席,显示日本在特钢材料领域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其余三席分别为韩国的浦项钢铁(Posco)、中国的宝钢和总部位于卢森堡的安赛乐米塔尔(Arcelormittal)。
从各个国家申请专利数量看,日本最高超过4万件,其次是美国超过1万5000件,而中国不足5000件,仅排世界第五位。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原巡视员辛仁周认为,中国钢铁短板材料有70项,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先进轨道交通、海洋工程及高技术船舶、汽车、能源等8个用钢领域。
责任编辑:孙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