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于谦的故事

【于少保萃忠传】第一回:于少保龆年出类 兰古春风鉴超群

作者:明朝 孙高亮
于谦七岁那年,有个和尚给他看相,惊诧道:“他日救时宰相也。”“救时宰相”之名由此而来。(夏琼芬/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551
【字号】    
   标签: tags: , , ,

《原叙》

予族世居吴山下,与忠肃公同里。先府丞公为公姊婿,得公居乡立朝事甚核。居恒窃念公勋著天壤,忠塞宇宙。今勿论海内学士、大夫,瞻斗杓而仰河岳,即田夫墅叟,粉黛笄祎,三尺童竖,语公事业,则颜开,谈公冤愤,则色变,百世之后,过公之里,谒公之像,有不且悲且泣,欷歔感动,想见其人者乎!独公生平事迹繁伙,未有完书。四方吊者,往往遗恨。里友孙怀石君,其先为公石交,传其事,与予所闻悬合,因裒采演辑,凡七历寒暑,为《旌功萃忠录》。夫萃者,聚也。聚公之精神、德业,种种丛备,与夫国事及他人之交涉于公者,首尾纪之,而后公之事迹无弗完也。盖雅俗兼焉,庶田夫墅叟,粉黛笄祎,三尺童竖,一览了了。悲泣感动,行且遍四方矣。

初,孙君之方纂是录也,患疽,病亟,公见梦焉。峨冠盛服,如所塑者,抚孙之背曰:“吾与若祖故人,来祐汝。”孙疽遂愈。岂公之精爽,预知孙君之意勤,而假灵以显其事耶?四方噩梦一征之公若左券,不偶然也。孙君附公而名著,其子侄辈为诸生,又藉公之灵而翩翩艺文。孙君之获报,宁有既乎!予嘉而叙诸简首,为翼忠者劝。

《第一回于少保龆年出类 兰古春风鉴超群》

少保公姓于,名谦,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人也。先世皆为显。公之祖名文大,官工部主事。尝念宋朝丞相文天祥死极忠烈,侍奉其遗像甚虔。

公之父名彦昭,字英复,乃笃厚君子也。累德积行,好善喜施。年近四旬,每以无子为忧。忽一夜,梦一神人红袍金襆,立于彦昭前曰:“吾感汝祖父侍奉之诚,顷当为妆之嗣,汝宜勿泄。”彦昭辞谢不敢当。神用手一指,觉来,忙对妻刘氏说知。刘答曰:“我适才亦得此梦。”自后刘氏有孕。临产之际,正值大雨如注,雷电交加。偶然三司参谒巡按,一时骤雨,手下人役不曾带得蔽雨之物,因而暂歇彦昭门首,候雨住而行。当时于公产下,少刻晴朗,日丽中天。此是洪武戊寅年四月二十七日午时也。三司见雨霁遂行。

于公生下旬月之间,果然容貌魁伟,呱呱之声洪朗异常。杭族有弥月之庆,邻里亲友俱来贺喜。彦昭乃抱公出来,与众亲友观看。有邻老见之,叹羡曰:“此子真英物也!惜吾年老,不能见其显达,为可叹耳!”自后彦昭极其珍爱。抚养至四五岁时,遂取名曰谦。因梦中谢神不敢当之意,故名曰谦。

一日清明节届,彦昭同弟彦明,拉挨人领公同往祖茔祭扫。因过凤凰台,其叔携公之手,同上台观看。叔曰:“今朝同上凤凰台。”公即应声答曰:“他年独占麒麟阁。”其叔并诸族人闻言,悉皆惊叹曰:“此吾家之神童也!”

后于公七岁,又同叔父等祀祖回家,路从癸辛街过。见牌坊上写着“癸辛街”三字。其叔彦明对公曰:“癸辛街三字,上二字合著甲子支干;下一字又合著街道地名。吾一路思量,不能有对,汝若对得好时,我做一件小圆领与你。”于公笑而答曰:“此对何难?癸辛街可对子午谷。”其叔曰:“此真切对。但子午谷偶忘出处。”公即答曰:“《三国志》内,蜀将魏延对诸葛亮道:‘延愿得精兵五千,由陈仓道而东,当子午谷而西,不消十日,可到长安。’《通鉴》上亦有之。”叔与众闻说大惊,谓兄曰:“此子必昌吾家,宜善育之。”彦昭与弟并族人领公回家,明日彦明果制一小红圆领与公,乃曰:“他日服此以耀吾门。”公答曰:“敢不佩服。”惜乎彦明早亡,不及见公之功业,亦可慨也。

父彦昭一日同公立在门首闲玩。少刻,见一老者挑担新白鲞来卖。彦昭见之,唤此老问价。因价还得少,那卖鲞老者口中即唠叨曰:“你如何买得成新白鲞。”彦昭见说,面色通红,未及回言。忽然公从父肋下立将出来说:“我偏要叫你这老乌龟。”卖鲞老者见公是个孩子,便能骂人成对,心中惊异,乃大声骂曰:“小猴狲开口伤人。”公又应曰:“老畜生闭嘴饶你。”旁人见答,通笑起来,皆称奇异。卖鲞老者见公有此口才,心中惊服。

彦昭送公上学,公在学读书。一日先生出外访友,不在馆中。同窗学生在与公跳跃,共作旋蒙顽戏。忽然,先生走到,一时回避不及。先生看见,俱要责罚。于公忙上前禀曰:“先生不必加责,学生辈功课皆完,一时乘闲戏耍。如今任凭先生背书写字对课,若有一毫差错之时,任从先生责罚。”

先生见说有理,即曰:“吾方才见汝旋蒙窜跳,甚是顽劣。吾即将此为题,汝若对得好时,方免责罚;如其不然,必当重责。”公曰:“请先生出题。”先生曰:“手攀屋柱团团转。”公即对曰:“脚踏楼梯步步高。”先生又出一对曰:“三跳跳落地。”公又答曰:“一飞飞上天。”先生见对大喜,免责,欲责诸生。公复禀曰:“学生蒙师宽恕,亦乞一视同仁。”先生见说,击几叹曰:“此子长大,非凡品也!”

翌日,其父彦昭来拜先生,先生极口称公。因与父谈久,公嶷然端坐读书。先生见之,曰:“子坐父立,礼乎?”公闻言,即出位而对曰:“嫂溺叔援,权也!”先生惊喜,谓其父曰:“令郎真英才也!”公父答曰:“不敢,皆仗吾师训海之功。”言毕,作别而回。延过数月,先生解馆。于公忽然病目,其母与公分开顶心,挽一丫髻,取其清目之意。公乃闲步,见前街一伙人丛聚闹嚷。公即往众人中挨身进去,看见一僧与人相面。众皆称曰:“果神相也。”于公闻言,乃慢慢挨到此僧面前。此僧一见公容貌,乃大喜异。遂用手扪其丫髻而戏之曰:“蛇头且喜生龙角。”公即昂面答曰:“狗口焉能出象牙。”众人见回此言,尽皆大笑。忽然天暗,渐渐雨下,众人一济走散。公亦急急回家,不意眼痛路滑,蹉跌在地。众人见了,一齐哄笑起来,公虽跌倒在地,颜色不变,因见众人笑他,即坐地吟诗一首以诋之,云:
雨落忽绸缪,天街滑似油。
麒麟跌在地,笑杀一群牛。

众人见于公口中念出诗来,各各惊异称羡。公亦回家。

明日晨起梳头,谓其母曰:“今日眼目甚痛,乞母亲再挽一髻,导散顶心之火气。”母遂依公,乃挽三髻于上。早饭罢不多时,公又见一丛人围绕昨日那僧,仍在此处相面。公即往人丛中挨身进去。有人认得于公,皆让他进围。公遂立在此僧当面,那僧一见,喜动颜色,即扪其首而戏之曰:“三丫如鼓架。”公即答曰:“一秃似檑槌。”众人见说,一齐大笑。那僧见笑,即对众曰:“诸君莫笑,此子骨格非凡,人莫能及。他日乃救时宰相也。”言未毕,只见旁边立着一人,纶巾羽服,丰姿飘逸,气宇轩昂,乃大声言曰:“和尚,汝之相术甚佳,惜未尽其奥理。”那僧见其人之容貌、语言,即忙施礼。众人见僧不相面,与那人会礼,皆散去。公亦回家。此僧就收拾相面行装,即请那道者同行,行不百十余步,早见一处雅致酒肆,僧人坚请道者进内而坐。不知道者何人,观后传可晓也。

于谦像取自清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画传》,清上官周绘。(公有领域)
于谦像取自清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画传》,清上官周绘。(公有领域)

(点阅【于少保萃忠传】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北宋的吏部侍郎李若水。《国语》有句名言:“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深入险境,誓死效忠皇帝,他的事迹因而被收录在史书“忠义传”中。(志清/大纪元)
    敌兵攻破京城时,有个人护送皇帝到敌营谈判。他为了捍卫皇室尊严据理力争,不顾性命大骂敌兵。直到他被裂颈割舌而死,骂声才停止。这说的是宋朝靖康年间一段的忠义故事。靖康之变中,忠臣良将舍生忘死、救国赴难,千百年来被人传颂不休。这位大臣身在敌营,至死大骂金人。最后,他得到敌国的敬重,被尊为靖康耻中的第一大忠臣!
  • 作为名臣,张养浩是元朝三俊之一;作为文学家,他更是元曲作家中的泰斗。今人对张养浩的了解,大概就是从那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开始的。
  • 自孟子道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千古名言,其刚正、博大的气魄深受历代文人仰慕。他们甚至化用这句话为名取字,时时激励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还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学大家——张养浩。
  • 李纲虽是一位文官,却像一道坚固的长城,守卫北宋都城开封,连金兵都是他的手下败将!李纲一生坚持抗金,如果说皇帝坚持重用他,可怕的“靖康之耻”也许就不会发生!
  • 钱若水是北宋大臣,为人正直,有胆识,后被提拔为枢密院副使。北宋司马光在《涑水纪闻》和李元纲在《厚德录》中,都记载了钱若水于宋太宗时期因仗义执言而救了三个官员的事情。
  • 在唐中宗、睿宗之时,武则天夺嫡之谋得逞,肆行不义之威,大唐的国祚差点脉断武则天之手。然而就在睿宗被诬告“谋反”、命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一位忠臣义士舍命护主,忠义的魄力震慑奸逆,改变了逆乱之势。
  • 中国山水画
    山东宁阳县有两个古老的地名:“东疏”“西疏”(现西疏并入了东疏镇)。这两个地名是怎么来的?是为了纪念西汉名臣疏广、疏受叔侄而设的,其背后有一段真实感人的历史故事。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的《劝学诗》激励了一代代的莘莘学子;他的书法丰厚雄浑,雍容正大,法度谨严又气势磅礴;他为官清廉,正直敢言,凛然赴难,视死如归,其忠义大节,光风霁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范——大唐书魂颜真卿。
  • 岳阳楼
    《岳阳楼记》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学磁场,吸引、感染着接触到这篇文章的读者。现在想来,如果没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独具慧眼地对范仲淹的约请,后人就读不到这篇绘声绘色描写浩渺的洞庭湖变幻无穷的风光、迁客骚人对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后又转化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浩叹的美文。
  • 民间过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风俗,祈求福禄临门。在东汉时,“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孝子黄香却“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从一介贫民转身为得皇上赏识尊重的贤臣,掌管国家枢机要务。这样的福分从何而来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