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3年04月01日讯】(大纪元记者徐曼沅柔斯密报导)3月26日(周日),大洛杉矶台湾会馆于西来大学放映电影《给阿妈的一封信》,导演陈慧龄参与映后座谈,与曾获艾美奖最佳动画的台美裔导演游朝敏(Kevin Yu)对谈,并和观众一同思考如何建构台湾人的集体记忆。


拼合历史碎片 建构集体记忆
陈慧龄表示,《给阿妈的一封信》制作历时14年,她的初衷是“让不存在的群像显像”。纪录片中有新婚不久丈夫即因政治冤狱枉死的阿嬷;有年逾80、唱着日本童谣的阿公;也有因随国民党赴台湾,大陆亲属遭迫害而自责的外省老兵。这些人是台湾历史底层无数的碎片,陈慧龄试图透过收集这些碎片,建构出属于台湾人的集体记忆。

游朝敏表示非常喜欢《给阿妈的一封信》,他虽在美国出生成长,但因为父亲来自台湾的缘故,非常熟悉台湾历史;当看到这部纪录片时,有很多感触。当观众提问,是否能在好莱坞拍摄一部类似的影片时,游朝敏回应:“好莱坞更侧重电影的娱乐性,但也并非不可能。”他认为,若能在娱乐与教育之间取得平衡,未来也可能会有这样呈现台湾历史的好莱坞作品。
《给阿妈的一封信》是台湾跨领域课程“岛屿的集体记忆”的发源点,该课程自2016年起获得高雄市教育局支持,2019年起更获得教育部国教署补助,作为全国性课程推广,遍及17个县市、150间学校,逾1,2000名学生受此课程影响,追寻建构了无数家族故事。
开始制作时,面对大量素材,陈慧龄也曾感到迷惘,担心纪录片承载不了这么多的主角群像。但经过师长的提醒,她发现所有的过程都不会浪费,在不断拍摄、剪辑过程中找到了故事的主线。
有机的记忆 流动的历史
在拍摄过程中,有些学生一开始拒绝做作业,因为他们很少与阿公阿嬷接触,但经过长期跨学科的引导,这些学生完成作业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转变。陈慧龄回忆,有个学生不再对自己的爷爷口出恶言,甚至担心爷爷失智,开始陪爷爷过马路;也有些家庭会以“岛屿的集体记忆”作业中的画像、录像作为祖父母告别式遗照与放映画面。这个计划触发学生去认识自己家族的故事,思考何为台湾认同。
《给阿妈的一封信》收入了台湾原住民、客家以及闽南与外省不同族群的家庭故事,以音乐、绘画等艺术创作方式呈现家族回忆。片中,不吃日本红莲鱼的家庭和怀念日本文化的祖父形成鲜明对比。陈慧龄问道,谁能想像,代表中国抗日的空军后代,有朝一日会与轰炸大陆的日本台裔空军后代成为同班同学?同一个社区的孩子,他们的祖父可能曾在同一片天空下代表敌对阵营彼此厮杀。
陈慧龄认为,当一群人彼此交换故事,不是一天,而是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时候,“集体记忆”就成为一个动词,充满个体差异的人们彼此汇流,成为有机的社会记忆复合体。虽然她所收集的都是未经证实的口述历史,但正是这种“流动”性,使之可以对抗统治者的话语权和其所建构的“正史”。
该放映活动由大洛杉矶台湾会馆台湾学校主办,洛杉矶台湾书院、国家电影及视听文化中心、台湾电影工具箱赞助。大洛杉矶台湾会馆董事长陈柏宇、台湾学校校长林淑卿、西来大学副校长Vanessa Karan、驻洛杉矶经文处处长纪钦耀及副处长张正育、洛杉矶台湾书院主任简德源、洛侨中心副主任刘岱欣等贵宾皆到场全程观赏。
望台美人留下回忆 记录历史
放映会后,灯光尚未亮起,现场已响起一阵掌声,不少年迈的观众默默拭泪。主持人、大洛杉矶台湾会馆副董事长吴兆峯表示,他在纪录片中找到了自己的记忆拼图。
陈柏宇表示台湾会馆每年都有228纪念活动,《给阿妈的一封信》刚好提供了一个了解这段历史的机会。他认为观赏影片后,人们会更有同理心,也启发台美第二代了解台湾现在的民主自由得之不易。陈柏宇家族中就有个叔公代表日军赴南洋参战,后来成为家里“不能说”的人。他认为这些历史应该被记录,这些伤痛应该被显露才能抚平。
纪钦耀致词时表示,非常敬佩陈慧龄花了十几年时间完成这部纪录片,他认为在历史融合过程中,难免会有伤痛,但这伤痛会成为前进的动力。他很认同纪录片中邹族人对“人”的定义——在光明里的人。
简德源认为台湾有很多杰出导演,他们的作品中都体现了对台湾的情感,含有丰沛的台湾文化,在《给阿妈的一封信》中,观众感受到了台湾人的包容与爱。他期待能在台湾以外推展这样的电影。
陈慧龄说:“纪录片中没有自己阿嬷的故事,但阿嬷却在群像中。”该片在美国不同城市巡演时也获得很多反馈,有两名不同政治立场的观众看完后,告诉陈慧龄:“我们看到了自己家庭故事。”
她表示,制作该片的目的不是控诉、对立,而是建构历史,放眼未来,让台湾人的下一代了解人权之可贵,人权教育并不会与主权、政权冲突。目前,她仍持续实施“岛屿的集体记忆”计划,越来越多的老师主动加入;她也期待台美人将自己的往事回忆记录下来,汇成她下一部影片的素材。◇
责任编辑: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