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3年11月06日讯】(大纪元记者薛明珠苗必达采访报导)海外青年文化志工大使协会旧金山分会(FASCA-SFBA),11月4日(上周六),于南湾侨教中心,举办题为“认识AI 掌握未来”的青年职业论坛,邀请了四位专业人士,为即将步入大学、或即将走入职场的青年学子,分析人工智能对未来职业的影响。
当天下午的青年职业论坛,还开通了脸书网络直播;现场加上网络,有近百人参与了这场论坛。金山湾区侨教中心主任庄雅淑,也出席了本次活动。
论坛邀请的四位专业人士,分别是:圣荷西州大荣誉教授陈润吾,他曾担任圣荷西州大电子电机工程系主任,并创办多家高科技公司。
方玉山博士,现任美国智多星教育集团CTO,曾自己创业,担任公司副总裁、总裁与执行长及多家科技公司高级顾问。
还有两位主讲人,分别是杨炜栋及罗佩芝(Daiane Lopes da Silva)夫妇。
杨炜栋现任Kinetech Arts共同创办人,Kinetech Arts 是专注将科技与舞蹈艺术融合的非营利机构,他还创办了数据分析公司Kineviz。
罗佩芝是一位舞者、编舞家及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Kinetech Arts的艺术总监。
陈润吾教授表示,人工智能不仅仅是改变社会现状,而且是翻天覆地地改变世界的未来。
他强调,青年学子现在就要好好考虑,现在要学习什么东西,将来大学读什么专业。否则,等大学毕业,“可能你会发现,你所学的东西都没有用了,AI都帮你做了”。
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困境
方玉山博士表示,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为人类提供一个聪明的助手。这个助手有理解、推理、归纳等能力,并能做决定。换句话说,这台机器可以模仿人类的“智能”活动。
为了让人工智能可以胜任人类的助手,方玉山博士认为,一方面,人工智能需要能识别书面文字、理解口头指示、拥有与人类相似的视觉和其它感官(计算机视觉、触觉等)、与人类聊天互动(大型语言模型、语音生成)等技能;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应该具有学习能力、自我提升能力等等。
不过,方博士表示,人类一方面希望人工智能尽可能智慧,但是,“我们不希望它太聪明,因为担心AI会淘汰我们。”方博士还指出,目前,人们接触到的人工智能,都属于弱人工智能(Narrow AI、Weak AI),只会处理特定的问题。

与弱人工智能相对的是通用人工智能(AGI),也称为强人工智能(Strong AI)或者完全人工智能(Full AI),与弱人工智能相比,强人工智能可以尝试执行全方位的人类认知能力。方博士说,现在,这种强智能的AI还没出现。
方博士表示,人工智能革命与工业革命一样,都会带来社会动荡,以及大量工作岗位的流失;但是,也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行业。
不同之处,工业革命用机器取代了体力劳动。人工智能革命有可能既取代体力劳动,同时也取代脑力劳动,而且,人工智能革命将可能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
方博士还指出,人工智能出现后,可能消失的工作,有数据录入员、客服员、电话推销员、收银员、卡车司机、工厂工人,甚至律师、会计师、医生等等。
如何面对人工智能造成的就业困境
方博士表示,在目前环境下,青年学子只能适应社会变化,注重培养与人工智能相辅相成的能力,如创造力、同理心等。
方博士表示,人工智能不善于产生新的想法,青年学子可以通过参加创意写作课程,学习新乐器,或花时间集思广益等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又如同理心,方博士表示,人工智能不能理解和回应人类的情绪,所以,青年学子可以专注于培养同理心,参加社会心理学课程,做义工,或练习积极倾听等等。
方博士还表示,人工智能不擅长在社交场合与人互动,青年学子可以通过参加公开演讲课程,与相关领域的人建立联系,或者只是练习闲聊;以专注发展自己的社交能力。
方博士说,通过培养这些技能,对雇主来说,使自己更有价值,并且不太容易被人工智慧取代。
此外,方博士说,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知识以适应变化,也容易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未来,找到生存的空间。
随后,杨炜栋、罗佩芝夫妇就舞蹈领域,如何应用人工智能等问题做了讲解。◇
责任编辑:宋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