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背后的故事

作者:清风
晋朝王羲之《兰亭集序》局部,宋拓定武褉帖赵氏藏本。(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208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公元353年(晋穆帝永和九年)黄历三月初三,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明朝文徵明《兰亭修禊图》。(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兰亭集序》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在书法上更是达到了一个无法超越的巅峰。

我们都知道王羲之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其实他还是一位道士。“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又精通书道。”(《晋书‧王羲之》)王羲之的大家族历代都是虔诚的道教徒,信奉的是张道陵天师创立的天师道。《潜夫论》记载“因氏王氏,其后子孙,世喜养性、神仙之术。”王羲之常常“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他的书法也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闲暇之余王羲之也会抄写道教经书,最让大家熟知的便是《黄庭经》,所以从修炼的角度来解读这篇《兰亭集序》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两段文字比较直白,不难理解,但有一点是常人中的解读所没有认识到的,兰亭及周围环境的确很优美,一般人到此也会感到身心愉悦,但仅此而己。而王羲之和这些名士都是修道人,大家实际是在一起切磋修炼的体会,彼此根基都很好,其中不少人天目开到了一定层次,能看到、接触到许许多多在同样环境中常人看不到、接触不到也接受不了的东西,才能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境界。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这从修炼的角度很好理解,说白了就是常人所执著的名利情都是不长久的,不可能是永恒的,一旦失去便会感叹。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一段的关键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庄子在《齐物论》中阐释了这样的观点: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人死了元神不灭,进入轮回,又有一个新的生命产生,从修炼的角度很好理解,王羲之本人是道士,熟读老庄,不可能不明白,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其实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只有真正的修炼才能摆脱轮回,达到生命永恒的美好,而修炼的路又很难很难,作为一个执著满身什么都放不下的常人要想达到这个境界是不可能的,是“虚诞”,是“妄作”。

人总是感慨人生无常,寻找生命永恒之路,可又放不下常人中的种种执著,从古到今都是如此。王羲之用文学的手法讲出了这一点。

《兰亭集序》和一般流传下来的名篇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的特别之处,就是他的书法美到了极致,美到令人屏息。美在书法章法、美在书法结字、美在书法笔法,合在一处,融为一身全部展现在这件书法上,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文选》)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具体在这里就不多谈了,要说的是《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一种醉的状态下写出来的,他自己也说再也写不到这个水平。从修炼的角度看很明显,有神助,才能有这个水平。

书法这种艺术形式也是和天上有对应的,能在人间流传也是神为了丰富人这一层的生活,同时给人返本归真的一种点化,所以必须把非常高水平的作品留在人间,王羲之就是这样一个被挑选的生命。当然不单是书法,其它很多的艺术形式也是如此。

在另外空间看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活的,这篇《兰亭集序》看上去是一篇书法,在深层空间看却是一层很高层次的天,这层天的结构非常精妙,里面有许多亭台楼阁,还有许许多多的龙、凤、飞天等高级生命,所以表现在我们这个空间使人感到极美,也是因为人带有在高层空间的记忆才能领会到,当然随着人的本性被各种执著欲望越来越湮没,能够真正欣赏的人也越来越少。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两句话可大有来历,出自皇帝宋真宗在《励学篇》中的诗句。宋朝人崇尚文化、尊重知识,连皇帝为读书代言呢!那么,皇帝的话准不准呢,看看宋朝宋祁兄弟的故事就知道啦!
  • 在元曲领域,最有趣的作家组合莫过于“酸甜乐府”。一个喜食酸而号酸斋,一个好甜食而号甜斋,恰巧又都擅长散曲创作,因而后人习惯将二人合称。多姿多彩的元曲,就这样增添了几分酸酸甜甜的奇妙滋味。
  • 宋朝是个风流儒雅、诗情画意的时代,文人辈出,也留下了许多文坛佳话。有“红杏尚书”之称的宋祁,因为两首诗词,竟然决定了他传奇的命运!
  • 元曲界有一句名言:“乐府之有乔、张,犹诗家之有李、杜。”[1]说的是元代后期两位以散曲留芳后世的大作家,“乔”即乔吉,“张”便是张可久了。
  • 俗语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文学艺术领域,要想评选出个名次或是第一人,都是极为困难的事情。比如元曲四大家的甄选,在历史上就争议颇多。不过对于谁是元曲作家中的魁首,大抵无异议,此人正是誉满天下的关汉卿。
  •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来说去,都是绕不过一个“吃”字。说起古代最会吃的名人,恐怕非苏轼莫属。他热爱美食,发明美食,甚至为美食写诗做赋。今天让人垂涎欲滴的“东坡肉”,也是出自这位大文豪的手笔。
  • 他以通俗的诗歌引领了一个时代,又以诗歌缔结一朝传奇。他成为全民仰慕的文化座标,也成为佛门史载的有素行者。他在千年前留下誓愿:当佛陀下世时,他要随慈氏下世,经历劫难,成就无上正道。他也衷心希望能以当朝的文笔,在未来世专颂转法轮。
  • 暗喻清贫贪馋的太守表兄文同,手拿斧头逮着竹笋就砍,把渭水边上千亩竹林都吃进了肚里。这生动的形象,刻画了文同豁达、爽朗的性格,也可看出这对表兄弟亲密的关系。
  • 当年苏辙为了感念巢谷,写下《巢谷传》,说他死于岭南。事到如今,人们很难去探究巢谷的死因,不过唯一能证明的就是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位真性情的奇人啊。
  • 白米饭是很好的养胃食物,可作为主食适当的吃。(Shutterstock)
    现代人说,幽默一种沟通表达的艺术,而对苏轼而言,应该也是心态乐观的一种生活态度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