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君偶然救下一乞丐 十余年后海岛奇遇晓因果

文/刘晓
font print 人气: 2561
【字号】    
   标签: tags: , , ,

清朝年间,江左(指长江以东地区)有位徐君,懂得医术,开了一间药铺维生。他家的药铺临近官河,岸边绿柳成荫,而且有一棵柳树特别高大,浓荫蔽日,天热的时候待在树下甚是舒服。

有一段时间,有一个驾着一艘小船的乞丐模样的人常常将船停靠在大柳树下乘凉。船上还有两个妇人,听她们讲话,不是当地的口音,看起来应该是那乞丐的妻子。两个妇人每日跟随乞丐划着船沿河行乞。

盛夏的一天,徐君忽然听见两个妇人放声大哭,他赶忙出去查看,看见那名乞丐快要死了,只有一息尚存,徐君不禁生出恻隐之心,对妇人道:“你们的丈夫应当是得了痧症,我去取药来,或许还有救。”说罢,急忙回去取来蟾酥丸,并用童子尿给乞丐灌下去。

过了一会儿,乞丐就醒了过来,第二天就基本痊愈了。乞丐登门拜谢,感谢徐君的活命之恩。不过从此他们一家人就驾船彻底离开了那里,当地人再也没有看过他们了,不知他们去了哪里。

再说徐君,经营药铺十多年之后,积累了一笔钱财,听说从关东贩卖豆子很赚钱,就与亲友合伙渡海,前往关东贩豆。不料途中遇到飓风,因船夫无力抗拒大风,为了减少风的势头,就将桅杆砍断放下帆布,任由船随风飘荡。

不知经过了多少个昼夜,也不知被吹了几千几百里,船上的人终于见到了一个海岛。然而,船在停靠海岛时,因碰到礁石而破碎,财物俱沉,所幸人员没有损伤。大家聚在岸边沙滩上,想着此番遭遇,不禁落下眼泪。

徐君听说从关东贩卖豆子很赚钱,就与亲友合伙渡海,前往关东贩豆。图为宋 李嵩《楼船出海》。(公有领域)

这座海岛属于朝鲜管辖,岛上有一座大的市镇。城中负责守卫瞭望的人看到船撞毁但这群人安然无恙后,就派人来问讯,将他们的名字一一登录在册,然后报给所属衙门的官员。

当时正值朝鲜的小王子巡边,看到名单后,便亲自去海边查看。问到徐君时,还仔细询问了他从事的行业,然后说道:“先生门前的垂柳尚在吗?”徐君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问自己,就老实回答:“还在。”于是王子就命手下官员将一行人安置于馆舍,好好招待,并说“找到机会将他们送回天朝”。

之后王子请徐君登上自己的车辇,王子骑马在车辇前面做前导,后面还跟着白旄黄钺的仪仗队,前呼后拥地向王城进发。徐君茫然如在梦中,不知是怎么回事,只能是听之任之而已。两日后,到了王城,百官到城外迎接,换了王者乘坐的车驾,以迎接王者的仪仗和礼仪将一行人迎入城中。入城后,王子带徐君进入王宫,并手挽着他来到殿中,双方对拜,分宾主落座。王子传命后宫,宣召后妃出来见客。

不久之后,在衣着华丽的宫女的陪伴下,两名穿着正式礼服的女子走了进来,她们身上的环佩叮当作响。进来之后,向徐君盈盈下拜。徐君来不及回礼,只能长跪于地说道:“小人何德何能,敢受我王如此礼遇?请明白地告诉我,好让我知晓因由。”

王子也跟着长跪于地,对徐君说:“先生难道忘记了十年前柳荫下小船中生病的乞丐了吗?那就是寡人啊。按照我国国法,凡尊贵之人得了异症,是因为上天的惩罚,需要离家到很远的地方去做三年的乞丐,以表示忏悔。寡人二十余岁时,忽然得了眩晕之症,发作起来,马上昏死过去,一天后才能醒过来。先王便命太史官占卜,说我需要到中华沿海地区去做乞丐,一定会有奇遇,疾病也会痊愈。”

说着,王子指着两位妃子说:“寡人带着她们俩沿河乞讨,遇到了先生用仙丹救治了寡人,寡人自那以后病就痊愈了,到现今已有十多年了,从没有复发过。前两年我父王薨逝,寡人接位,因为服丧期刚满,还未向天朝朝贡请封,所以国人仍然以‘小王子’称呼寡人。今天幸好先生来到了这里,让寡人有机会报答你的大德。不知先生是想显贵还是想富有?如果想显贵,寡人就特设宾师之位以奉先生;想富有,珍宝货财随先生任取。”

这座海岛属于朝鲜管辖,岛上有一座大的市镇。示意图,图为明人画《望海楼图》局部。(公有领域)

徐君这才明白前后因果,回道:“小人只是远方的一个医士,没有什么奇才异能,怎敢妄自玷污宾师的职位以招致百官的非议呢?我不要什么别的东西,我本来是要到关东去买豆子的,如果可以借给我一些资本,送我们到关东,我就感激不尽了。”

王子笑着说:“关东豆不及我们这里生产的豆子好,没想到它在中华上国还是贵重之物。改天请先生去参观这里的仓库,看看我们这里的豆子如何?”

双方叙旧之后,王子摆上盛宴款待徐君,宴毕将徐君安排在招待天朝使臣的行宫中居住,让擅长讲中文的大臣陪侍在徐君身边,还献上本国的歌舞杂技供徐君娱乐。而王子每日也都会去看望徐君。

住了数月后,徐君想念家乡打算归国,王子再三挽留不行,便让人打开仓库,请他去看豆子如何。徐君发现这里的豆子比关东的果然好很多,粒大饱满。徐君便想带走一些,而王子干脆将仓库中所有的豆子都送给了他和他的同行者,装了十几艘海船,又用王家专用的大船将徐君等人送回国。

回国后,徐君卖掉豆子后得了十几万两银子,他就把药铺改为当铺,做起了生意。

有人评论说:“真是可惜啊,徐君不取珍宝,只是念念不忘自己的豆子。”芗厈(《客窗闲话》的作者吴炽昌,字芗厈)则认为,徐君真是了不起啊,不贪图珍宝,而仅仅取了豆子,不失我中华体统,真是市井中的豪杰啊!而笔者觉得,徐君出于善心救人一命,种下善因,才得到在海难中转危为安的善果,可见人若想趋吉避凶,还是平日里多行善事为好。

参考资料:《客窗闲话》

责任编辑:李婧铖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更多证据显现,灵魂真的存在,拥有多世记忆!前世残酷折磨囚犯,泰国医院院长怎样才能还清罪业?《未解之谜》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偿还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阳间法律无法审判,上天也绝不饶过,无论时间长短。有的是当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个发生在清朝的神异故事就在告诉世人:无论何时害了人命都难逃报应的。
  • 古今中外,在剧火的大灾难发生时,谁能让“神出手”得到奇迹福祐呢? 本文这些真人实事给了我们参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善有善报,可能是事后报,也可能是立即就报!报应不爽呀!
  • 清朝撰写《劝戒录》的梁恭辰的父亲曾担任江苏布政使,与苏州江铁君是以诗文相交的朋友。江铁君曾出家为僧,后又还俗,回归儒学,不过他应该还是相信因果报应的。他曾讲了这样几件离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没好报”这样的说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善报,甚至还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觉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着一切,祸福早已注定,好人遇到的坏事,恰恰是老天在帮你消减之前的罪业,以让你在消减完罪业后,来世得福报。清朝梁恭辰编撰的《劝戒录》中记述了两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带从事盐业生意。他性格素来豪爽,虽每日与钱打交道,却并无利欲之心。
  • 善有善报,自古不虚。据清朝梁恭辰的《劝戒录》记载,浙江仁和县(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经营盐业,家道殷实。
  • 人们常说善恶有报是天理,那么如果心有所求的善举,善报又如何呢?若仅是心生妒嫉的一念也会遭恶报吗?这两个故事耐人寻味。
  • 人间善恶报应的事,有的人信,有的人不信,因为直接的报应较少让人亲见。但是昭昭天理,总有时会向世人直些显相,让人不得不信,这也是上天挽救迷中人的一种方法吧!
  • 在中国古代,与律师相对应的叫“讼师”,其主要做的就是帮人代写诉状、谋划诉讼等。除了讼师,古代还有一些文笔好,只替人家写诉状的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