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节义忘生死 这些古人留名青史

文/刘晓
古籍中关于忠孝节义的故事比比皆是。(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880
【字号】    
   标签: tags: , , ,

《封神演义》中有言:“民知有忠孝节义,不知妄作邪为。”何为忠孝,自不必多言,而节义则指节操与义行。义者,可指理义、道义、正义、公义,坚守这些“义”的行为就是义行。古籍中关于忠孝节义的故事比比皆是。

李纲善待齐王父女

隋唐时期的名臣李纲,字文纪,慷慨有志节,每以忠义之士自名。他本名原为李瑗,字子玉,年少时就崇尚高风亮节,在他读过《后汉书‧张纲传》后,因仰慕张纲的为人而改名为李纲。

在北周时,齐王宇文宪聘请李纲为王府参军。宇文宪遇害后,无人敢为其收尸。李纲挺身而出,赶车将尸首载出安葬,还亲自抚棺痛哭祭拜。时人称其为“义士”。

隋文帝时期,李纲担任杨勇的太子洗马。后来杨勇被废太子之位,隋文帝严词责备东宫官员,认为他们没有尽心辅佐。东宫官员没有人敢反驳,唯有李纲说这并非是太子一个人的问题,因为太子的天资跟普通人无异,如果让贤良的人辅佐他就能从善,如果让不正派的人诱导他就会向恶。隋文帝对李纲能说出这样一番话深以为奇,马上任命他为尚书右丞。

后来,当李纲听说宇文宪的女儿孀居无所依靠,他就以齐王府故吏的身份给以资助。在八十五岁的李纲去世后,宇文宪的女儿披发号哭,如同失去了一位亲人。

姚思廉挺身保代王

姚思廉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医师姚僧垣的孙子,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陈朝和隋、唐。隋朝时曾担任过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的侍读。唐时,先授秦王府文学,贞观初年迁著作郎、弘文馆学士,后拜散骑常侍,赐爵丰城县男。

姚思廉(姚简)像,出《三才图会》。(公有领域)

隋朝末年,李渊太原起兵后直取都城长安。彼时隋炀帝南下,镇守长安的正是代王杨侑。

唐军攻入长安后,代王府僚属吓得都各自散去,唯有姚思廉不离代王左右。在唐军要进入王府时,姚思廉大声呵斥道:“唐公举义本是为匡复王室,卿等不得无礼于王。”众兵将听罢十分惊愕,又见姚思廉毫无惧色陪伴在代王身边,心生敬佩,于是纷纷驻足,站立在大堂台阶之下。

不一会儿,李世民来到代王府,为姚思廉的忠义所感,允许他扶着代王至顺阳门。将代王送到顺阳门后,姚思廉才哭泣着拜辞而去。目睹此事的人都很感慨,称他为“忠烈之士”。

李渊称帝后,任命姚思廉为秦王府文学。秦王李世民开文学府,招揽一些文武韬略、兼通文史的博学之士,姚思廉就是赫赫有名的“十八学士”之一。

秦王曾与人谈论其隋朝之事,在谈到姚思廉挺身保护代王之举时,不免感叹道:“姚思廉面对利刃而显示大节,即使在古人中也很罕见。”李世民为此专程派人带帛三百段赏赐给在洛阳的姚思廉,并附信说:“想节义之风,故有斯赠。”

秦王当上皇帝后,姚思廉对于政事“直言无隐”,时常提出谏议,太宗都会虚心接纳。姚思廉去世后,太宗深为悲伤,为之辍朝一日,赠太常卿,谥号“康”,特准许葬于昭陵。

小小县丞冒死为太子收尸

武则天晚年,太子李重俊因不堪韦皇后、武三思等的迫害,与成王李千里等人在神龙三年(707年)发动兵变,杀死了武三思、武崇训父子,史称“重俊之变”。不久士兵倒戈,李重俊被斩首。

太子李重与成王李千里等人在神龙三年(707年)发动兵变。示意图,图为北宋《山阴会战图卷》局部。(公有领域)

李重俊遇害后,没有人敢为其收尸。对太子抱有深深同情的永和县丞宁嘉勗冒死脱下衣服,包住李重俊的首级放声痛哭。时人都赞宁嘉勗之高义。

韦皇后的亲信大臣、同平章事宗楚客听说后非常生气,将宁嘉勗监禁,之后又将其贬为平兴县县丞,不久找了个由头又将其杀死。

唐隆之变后,睿宗再次登基。他下诏曰:“宁嘉勗能重视名节,其事迹高于栾布、向朗。虽然他已归于幽途,但仍令人觉得生气凛然。他的忠义之心应予以追存嘉奖,可追赠为永和县县令。”

卢奕守洛阳节操不改

卢弈,唐玄宗时官员,出身于范阳卢氏,是宰相卢怀慎之子。他眉目疏朗,腹大丰满、寡欲,意志坚强,不喜欢车马。他先后任京兆司录参军、鄠县令、兵部郎中、给事中、御史中丞等。他为官清明清廉,百姓称道,其名声不逊于他的父亲和兄长卢奂。

安史之乱前,卢弈到洛阳任职,兼武部选事。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贼安禄山率兵攻打洛阳。在其兵未到前,卢弈让妻儿带着官印从小路逃往长安,他自己则身穿朝服坐在御史台,等待叛军前来。

叛军到后,卢弈历数安禄山的罪状,并说:“为人臣,识忠与顺耳,使不为逆节,死无恨焉。”叛军闻言皆怆然改容。卢弈随后遇害。

唐肃宗后追赠其为礼部尚书,谥号“贞烈”。

参考资料:
《大唐新语》
《旧唐书》

责任编辑:李婧铖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王勃从滕王阁高处临观秋景,所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瑰伟绝特的景色就来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阳日。共赏九九重阳诗词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宋代学者邵雍《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