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三百年的大师雕像 重新于凡尔赛宫展出

文/洛林·费里尔(LORRAINE FERRIER) 翻译/陈遇
菲利普‧贝特朗(Philippe Bertrand)、勒内‧弗林(René Frémin)和雅克‧布梭(Jacques Bousseau)的雕塑作品《仄费罗斯、芙萝拉与爱神》(Zephyr, Flora and Love)细部,1769年。大理石,83 7/8英寸x59英寸。凡尔赛宫。(Christophe Fouin/Palace of Versailles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939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和风徐徐,春意盎然。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在他的《农事诗》(Georgics)中如此描述春天:“春天将林地和森林披上了一层绿叶……青草在西风的微微吹拂下恣意舞动;湿润的水汽滋润了所有生灵。”

在这个季节里欣赏关于春天的艺术品再适合不过了。法国凡尔赛宫近期展出的雕塑作品《仄费罗斯、芙萝拉与爱神》(Zephyr, Flora and Love),描述的就是希腊神话中春天的诞生。这座真人大小的雕像是太阳王路易十四晚年亲自委托制作的,然而作品在路易十四过世后才完成,此后便收管于王室的艺术品仓库。在经过几度转手后,该作品在18世纪末就从官方档案消失了,直到近年才重新寻回,回到凡尔赛宫。

菲利普‧贝特朗、勒内‧弗林和雅克‧布梭的雕塑作品《仄费罗斯、芙萝拉与爱神》,1769年。大理石,83 7/8英寸x59英寸。凡尔赛宫。(Christophe Fouin/Palace of Versailles提供)

《仄费罗斯、芙萝拉与爱神》全由大理石雕刻而成,上面共有三个人物:西风之神仄费罗斯、花神芙萝拉以及爱神,描述着希腊神话中仄费罗斯和芙萝拉相遇的爱情故事。首先,年轻英俊的仄费罗斯展开翅膀,优雅地从天而降,迎接花神芙萝拉。芙萝拉转身朝向仄费罗斯,她的姿势非常优雅,好像在跳舞一般。他们两个一见钟情。在他们的膝前则是小巧可爱的“爱神”,以男孩的形象出现在他们的前面,象征着纯洁的爱。

菲利普‧贝特朗、勒内‧弗林和雅克‧布梭的雕塑作品《仄费罗斯、芙萝拉与爱神》局部,1769年。大理石,83 7/8英寸x59英寸。凡尔赛宫。(Christophe Fouin/Palace of Versailles提供)

在古罗马诗人奥维德(Ovid)的笔下,仄费罗斯在神界首次见到仙女芙萝拉时,就决定许她为自己妻子。奥维德以第一人称来描写芙萝拉的内心:“我对我的婚姻没有任何怨言。我享受永恒的春天:一整年都阳光普照,树木长满绿叶,土壤充满养分。在我嫁妆的田野里有着结实累累的花园,浇灌以清澈的泉水。我的丈夫将其以繁花妆点,并说:‘女神,由你来掌管花朵。’”

菲利普‧贝特朗、勒内‧弗林和雅克‧布梭的雕塑作品《仄费罗斯、芙萝拉与爱神》局部,1769年。大理石,83 7/8英寸x59英寸。凡尔赛宫。(Christophe Fouin/Palace of Versailles提供)

受希腊神话的启发,法国雕刻家菲利普‧贝特朗(Philippe Bertrand)、勒内‧弗林(René Frémin)和雅克‧布梭(Jacques Bousseau)将这个故事以优美的姿态创作出来,寓意春天的诞生。这三位艺术家皆为法国王家绘画与雕塑学院所训练出的雕刻家,这间学院是由路易十四在位时创立的,目的是提升工匠的地位,将中世纪的工会组织发展成更大规模的学院。该学院创立后,改善了艺术家的社会地位,也成为欧美许多艺术学院的典范。

当时法国的雕刻作品多委任意大利或法兰德斯地区的艺术家,为了发展法国的雕刻工艺,路易十四将该学院作为训练法国雕刻家的摇篮。该学院毕业的艺术家们通常也替王室创作,他们也得以在年度沙龙中展出自己的作品,以便能获得更大的知名度。

17世纪至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盛行洛可可风格,不过太阳王路易十四却不喜爱这种过于繁复的风格,相反地,他更加偏好希腊罗马时期的古典风格,因此学院的许多学生都会前往罗马深造,学习并临摹古代的艺术遗产。

当时法国宫廷正在兴筑凡尔赛宫,需要大量的雕塑来装饰宫殿和花园,而《仄费罗斯、芙萝拉与爱神》正是那时候留下的最后几件雕塑作品,代表着路易十四晚期的雕刻风格。

不过,这件作品自18世纪以后就从凡尔赛宫中消失。同样消失的还有兰贝尔—西吉斯贝尔‧阿当(Lambert-Sigisbert Adam)的《丰饶之神》(Abundance),两件皆落入私人收藏。在没有任何文献记录之下,凡尔赛宫的研究员凭借着几张未出版的旧照片,在没有实际地址的情况下,从拍卖会的旧档案上寻找线索,再追踪买主家族所有可能的财产地点。经过无数次的寻访后,直到2018年才重新找到这几件雕塑。

原来,在经过几次转手后,两件作品双双落脚在巴黎的安哥拉大使馆内。当2018年研究员前往拜访时,惊讶地发现寻觅多年的雕像赫然出现在眼前,多年来,它们一直静静地矗立在大使馆的花园里。经过洽谈后,该国大使决定将其捐赠出来,让两座雕像重回凡尔赛宫和特里亚农宫,也让大众得以深入认识这两件精美的大师杰作。

展览“失而复得的大师作品”(The Recovered Masterpieces)于凡尔赛宫展出至6月5日。更多资讯请参阅这里

原文The Return of Spring and 2 Versailles Masterpieces刊登于英文大纪元。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法国著名的凡尔赛宫因中共病毒关闭了82天后,在6月6日重新向公众开放。这座由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于17世纪建造的凡尔赛宫,在重新开放之前工作人员做了大量的准备,届时游客可以见到焕然一新的宫殿。
  • 凡尔赛宫
    法王路易十四在扩建父亲的山顶城堡(这间豪华的乡间寓所)后,便开始了这项传统。在往后五十多年的时间里,凡尔赛宫成为欧洲规模最大又最具影响力的宫殿,也成为建筑、音乐、戏剧和装饰艺术等伟大艺术发明的来源。
  • 1761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五(1710-1774年)委托建筑师昂热-雅克.加布里埃尔(Ange-Jacques Gabriel)在凡尔赛宫的花园深处设计一座朴素的宫殿,作为暂时远离宫廷压力的休憩处所。这就是至今著名的小特里亚农宫,不仅是路易十五和家人修养生息之所,在路易十六登基后更成为了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专属的私人宫殿。
  • 为什么以前的画家可以画出庄严的天国世界及神在人间的事迹呢?是这些画家被选中、有信仰、相信神,所以才能看到天国以及神显现出来的世界?疫情肆虐下,找回人类的传统道德及善良风俗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也是艺术家的使命,用画笔完成真正的美好作品。
  • 1975年,对美第奇小堂(The Medici Chapels)博物馆馆长保罗‧达尔‧波格托 (Paolo Dal Poggetto) 来说,是个令人振奋的时刻。他在圣罗伦佐大教堂的新圣器室(New Sacristy,祭衣圣器储藏室),发现了一个隐藏在橱柜下的活板门。活板门下,有石阶通向一个小密室,这个小密室被遗忘了500年之久。一开始以为它只是一个煤炭储藏室,然而,经过仔细思考该密室所处的位置后,波格托馆长怀疑在墙壁的泥灰层后方暗藏玄机。
  • 1806 年,约翰‧卡罗尔(John Carroll)成为美国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国建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卡罗尔还亲眼目睹了新国家第一座大教堂的开工。这座教堂是美国早期杰出建筑师本杰明‧亨利‧拉特罗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伟大的杰作之一,如今称为巴尔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伦大教堂(或译达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兰东北方,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诺曼式建筑(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国诺曼人在11、12世纪时建造的英格兰罗马式风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尔第(Verdi)的歌剧作品《马克白》(Macbeth),于2007年萨翁林纳歌剧节(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领域)
    随着美国革命的消息传遍欧洲各地,诉求个人自由或民族主义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各个领域,连艺术界也不例外。古典音乐从上一个时代的形式规范过渡到充满无限可能的浪漫主义时期(1830—1900年)。歌剧,尤其体现当代潮流。
  • 韩德尔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歌剧,而《阿里欧唐德》(Ariodante)或许是他最历久不衰的杰作,展现他丰富的音乐表达结合戏剧性叙事的能力。
  • 美国在制作绗缝被(quilt)方面有悠久传统,但绗缝艺术可以追溯到欧洲和亚洲的中世纪。英文“quilt”一词最早出现于13世纪,与拉丁文“culcita”(意为“垫子”)有关;当时制作绗缝被是为了基本生活所需、庆祝特定人生大事、彰显针线技艺,以及作为政治宣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