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所在 虽千万人吾往矣

文/唐风 整理
6-1《至圣先贤半身像.孔子》局部(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3086
【字号】    
   标签: tags: ,

《论语﹒宪问》中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无惧”的名句,可见得要达到完美的人生境界,勇是不可或缺的一种美德。

古今中外确也不乏勇者。相传墨子门徒中,“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刺秦王的荆轲,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歌中,慷慨赴死。西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只因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肯苟且偷生,而自刎乌江边,他们都堪称无惧的勇者。

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子路,性格果敢率直,以好勇著称,孔子却评价子路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而孔子最为推崇的其实是另外一种“大勇”。

《孟子﹒公孙丑上》说: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意思是,曾子对子襄说:“你希望能勇敢吗?我曾从老师那里听到关于大勇的:如果反躬自省,觉得正义不在我这一边,那么,即使对方是一个卑贱的人,我也不会去威吓他。如果反躬自省,觉得正义的确在我这一边,那么,对方纵然有千军万马,我也会勇往直前。”

夫子这样教导他的学生,自己也是这样终生践行的。相传孔子身材魁梧,力能搏牛,但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对学生循循善诱,且非常谦虚谨慎。如果有过失,即使是对自己的学生,也会诚恳的向他承认错误。

在周王室衰弱、礼崩乐坏之际,他胸怀大志,一心推行“仁政”,以“礼”“乐”来教化百姓,济世救弊。

孔子居鲁期间,曾想振兴鲁国,却遭致失败,于是他周游列国,风尘仆仆地四处奔波,宣扬他的政治主张,孔子曾到“周、齐、卫、曹、陈、蔡、宋、叶、楚”等国游说。但是十四年间,他治鲁不遂,见逐于齐,不用于卫,遇围于匡,困于陈、蔡,处处碰壁。当权者不接受他的思想,隐逸者讥讽他不识时务,还遭受“包围、惊吓、断粮、饥饿、受困”等灾难,最狼狈的时候惶惶然如丧家之犬。就连楚国的狂人接舆也劝说孔子,既然生不逢时,道德都如此衰败,还是不必再劳心费神了。

但是滔滔日下的世风潮流不能使他动摇,毁谤和冷遇都无法改变圣者的志向,孔子始终把传承礼乐文化视为天命,以推行仁义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对学生子路说,如果天下有道,我就不来改变它了。

为传播思想、教化百姓,孔子首开私人兴学之风,不问其出身是贫富贵贱,智愚,贤或不肖,一律可以当孔子的学生,广开平等受教的大门。除此之外,孔子在年近古稀之时,集中精力整理旧有的古籍。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着春秋,整理“六经”,使文教大宣于世,奠定了中华道统的基石,自此,在神州大地上回归的众多圣贤的智慧集成于孔门,再经其弟子们坚持不懈的弘扬,儒学在汉朝以后大放光芒,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人格、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再来看西方另一位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

当代希腊国立雅典学院(Academy of Athens)前的苏格拉底雕像,作者为十九世纪雕塑家德罗西斯(Leonidas Drosis)和皮卡雷利(Attilio Picarelli) 。(shutterstock)

公元前594年,雅典政治家梭伦开创公民选举、议事、陪审的共和政治,然而这时的道德与信仰的传统却衰退了。一批从农民、商人中选举出来的检察官、法官,眼中只有法律和科学,自以为富有知识和智慧,却没了对神的谦卑心。

苏格拉底却主张,哲学的目的不在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自己”,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最有知识的是神,知识最终从神而来。

他重视伦理学,认为“美德就是知识” ,把一生的智慧、精力和时间用于与人对话,辩证对方思想语言中的逻辑错误,目的是教人收敛起“哲学和科学方面的知识”带来的狂傲,做一个有知识、守法律、敬神灵的公民。他孜孜不倦地传授伦理美德,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向他学习请教。

公元前404年,三十僭主集团的统治取代了民主政体。三十僭主的头目克利提阿斯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一次克利提阿斯把苏格拉底叫去,命令他带领人去逮捕一个富人,要霸占他的财产。苏格拉底拒不从命,拂袖而去。他不但敢于抵制克利提阿斯的非法命令,而且公开谴责其暴行。

对于民主政治,苏格拉底则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他说:管理者不该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人,不该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他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

无论对方是位高权重还是人多势众,苏格拉底都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正义,不向任何不义的社会力量屈服。由此也触怒了很多不同阶层的人士。

三十僭主集团的统治倒台以后,有人控告他与克利提阿斯关系密切,反对民主政治,用邪说毒害青年。苏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狱。在法庭上苏格拉底无视死亡的威胁,对荒谬的指控一一驳斥,发表了放射智慧之光的著名演说:

“公民们!我尊敬你们,我爱你们,但是我宁愿听从神,而不听从你们; ……我不做别的事情,只是劝说大家,敦促大家,不管老少,都不要只顾个人和财产,首先要关心改善自己的灵魂,这是更重要的事情。我告诉你们,金钱并不能带来美德,美德却可以给人带来金钱,以及个人和国家的其它一切好事。这就是我的教义。……我是决不会改变我的行径的,虽万死而不变!”

两位先哲身没之后,在古老的东方,无论天子王侯,以至学者百姓,凡是研究中国“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话,作为最高的衡断标准。而苏格拉底虽然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

以这两位先哲留下的思想,可见得真正的勇气不是好勇斗狠,而是站在真理的一边,只要是道义之所在,即使面对强权和暴力,即使千万的人的阻挠、反对和不理解,也决不气馁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在道德沦丧、正统的伦理纲常坍塌的时代里,孔子和苏格拉底所提倡的仁义、道德似乎很不合时宜,但是他们没有向强大的世俗低头,始终维护着天命和神所要求的道义,在寻常人难耐的寂寞里,以看似弱小的一个人的坚守和不懈的弘扬,最终将他们的思想流传千百年,“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勇,成就了这些伟大的先哲,也影响了历史和世界,最终积淀成为塑造光辉人格和创造灿烂文明的不朽文化世代相传。@*

──转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修炼之路漫漫而将尽,修者之心淡淡无波澜;此其时也,割舍凡心;此其时也,荡尽妄念!
  • 修炼,便是要在戏中,锣声未响,就已知道、就已相信这道具的归处,而且深信眼前的一切 只在倏忽之间。倘如此,便是要觉悟了吧。
  • 法兰西斯·法塞勒斯·丘奇 (Francis Pharcellus Church) 1992 年版《是的,维吉尼亚,有圣诞老人》封面的细节。(Penguin Random House提供)
    《是的,维吉尼亚,有一个圣诞老人》一百多年来,这篇文章成为美国新闻界转载次数最多的社论,无数家庭和社区不断地阅读、重温,把这视为年度传统庆祝的一部分。
  • 日记不仅是用来记录日程,更重要的功用是:沉淀心境、反省过失,借此来认识自己的内心。在书写的过程中,可以检视自己的言行、坦白自己的错误,策励自己将来做得更好。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一种初步的“修心”锻炼。
  • 夏令时结束时,时钟将调回一小时。图为示意图。(Shutterstock)
    将那些想要“利己”的想法先暂放一旁,认清自己现阶段有多少容量(包含身体与心理的容量),依照自己的状态去安排工作,避免失了轻重,办事也能更快、更专心。
  • 耐心与努力会带来回报,这是千真万确的。约伯努力磨练心性,一味地承受痛苦,他接受所有的试炼,努力做义人。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福份也不同,所以应该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减少因外在世界而产生的忌妒或自卑。好好规划人生,认知自己现在处在哪个阶段,持续进步,这就是一种正向成长的心态吧!
  • 我们执著追求的“目标”,会不会如同年轻人追逐水中的金币一样?看似美好,其实是虚幻的!或许不是虚幻的,却是不实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