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案的大理寺卿生病 狱囚竟斋戒祈祷盼他康复

文/周晓辉
张文瓘生了病,狱中的很多囚犯听说后,纷纷斋戒祈祷,希望他能早日康复,继续来处理刑狱。示意图。(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898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当关在监狱中的囚犯听说审判他们的官员生病,居然纷纷斋戒为其祈祷;当囚犯们听说这位官员将调任他职,居然都流泪哭泣。这样的情形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闻者都相当震惊。这位让狱囚为之祷疾落泪的官员就是唐朝初年负责刑狱的大理寺卿张文瓘。唐朝大理寺卿是从三品,乃朝廷重臣。张文瓘缘何让狱囚如此感念?

张文瓘(606~678年),字稚圭,贝州武城(今河北省故城县)人。他幼年丧父,侍母至孝,对待兄长也十分友爱,因此在当地小有名气。贞观年间,他通过明经及第,此后历任并州参军、水部员外郎、云阳县令、中书舍人,迁中书侍郎、参知政事、大理卿等,累迁侍中。

他为官清正,敢于直言。同僚们也都很敬重他。在张文瓘任并州参军时,开国功臣李勣任并州长史。李勣认为张文瓘之才堪比管仲、萧何,并说“我不如他”。后来,李勣入朝,张文瓘和两位同僚为他饯行。李勣赠给两位同僚佩刀、玉带,而什么东西也没送给张文瓘。张文瓘觉得奇怪,便向李勣请教原因。

李勣解释道:“某人生性优柔寡断,我赠他佩刀,是希望他能果断;某人放荡不羁,我赠他玉带,是希望他能自我约束;你没有什么做得不好的,我哪里还需要赠什么东西给你呢?”入朝后,李勣极力向皇帝推荐张文瓘这个能人,张文瓘得以升迁。

劝谏高宗

在张文瓘任参知政事(注:相当于宰相)时,唐高宗修建新宫室;为征讨四夷,又在官厩养了一万多匹马,花费巨大,国库日渐空虚。张文瓘进谏道:“君王养育子民,应该让百姓安乐,这样才能得到富裕安康;使百姓劳苦,百姓就会怨恨甚至反叛……隋朝殷鉴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唐高宗认为张文瓘说得对,遂下令裁减官马数千匹,还赏赐锦缎给张文瓘。

在张文瓘任参知政事时,唐高宗修建新宫室。示意图,图为唐 李昭道 《宫殿图页》。 (公有领域)

公正审理案件

咸亨三年(672年),张文瓘兼任太子左庶子,后改任大理寺卿,但仍保留宰相职权。他任大理寺卿不过十天,就裁决疑难案件四百多件,而且判决无不公平合理,就连被判有罪之人都毫无怨言。

一天,张文瓘生了病,狱中的很多囚犯听说后,纷纷斋戒祈祷,希望他能早日康复,继续来处理刑狱。当时的人们都称赞他执法公平宽仁,堪比太宗时清廉正直的大理寺卿戴胄。

上元二年(675年),张文瓘升任侍中,兼太子宾客(注:古代官职)。听说他将调离大理寺,狱中的囚犯都流泪哭泣。张文瓘竟然如此得人心。

深得皇帝信任

在任侍中期间,严肃刚直的张文瓘受到唐高宗格外的信任。有时他因为生病没有上朝,如果遇到重大事情,高宗一定要问诸宰臣:“和张文瓘商议了没有?”如果回奏说没有,高宗就让他们和张文瓘商议后再说。如果回奏说已经商议过,高宗就马上准奏。

仪凤三年(678年),新罗反叛,高宗打算发兵征讨。正在家中养病的张文瓘听说后,抱病进宫进谏道:“近来西部吐蕃犯边,我军正屯兵抵御。新罗虽没有立即归顺,但军队并未犯边。若东西两面同时征讨,恐怕百姓难以承受。”唐高宗接受了他的谏言,停止了征讨新罗的计划。

就在这一年,张文瓘去世,享寿七十三岁。他被追赠幽州都督,谥号为“懿”。因为他生前曾为李弘的东宫属官,因而陪葬恭陵。

积福得善报 “万石张家”

能让狱囚为之祷疾哭泣的张文瓘,为人处事公平正直,也因此积下福德,儿孙显贵。

张文瓘的四个儿子张潜、张沛、张洽、张涉后来也都官至三品,一家父子兄弟五人都官至三品,这也是不多见的,因而其家被时人称为“万石张家”,并认为这是张文瓘积德行善所得到的善报。汉代三公别称“万石”,后泛指官职高的人。他的几个孙子也都很有出息,都入朝为官。

参考资料:

《大唐新语》
《旧唐书‧卷八十五‧列传第三十五》
《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三‧列传第三十八》

责任编辑:李婧铖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北宋的吏部侍郎李若水。《国语》有句名言:“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深入险境,誓死效忠皇帝,他的事迹因而被收录在史书“忠义传”中。(志清/大纪元)
    敌兵攻破京城时,有个人护送皇帝到敌营谈判。他为了捍卫皇室尊严据理力争,不顾性命大骂敌兵。直到他被裂颈割舌而死,骂声才停止。这说的是宋朝靖康年间一段的忠义故事。靖康之变中,忠臣良将舍生忘死、救国赴难,千百年来被人传颂不休。这位大臣身在敌营,至死大骂金人。最后,他得到敌国的敬重,被尊为靖康耻中的第一大忠臣!
  • 作为名臣,张养浩是元朝三俊之一;作为文学家,他更是元曲作家中的泰斗。今人对张养浩的了解,大概就是从那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开始的。
  • 自孟子道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千古名言,其刚正、博大的气魄深受历代文人仰慕。他们甚至化用这句话为名取字,时时激励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还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学大家——张养浩。
  • 李纲虽是一位文官,却像一道坚固的长城,守卫北宋都城开封,连金兵都是他的手下败将!李纲一生坚持抗金,如果说皇帝坚持重用他,可怕的“靖康之耻”也许就不会发生!
  • 钱若水是北宋大臣,为人正直,有胆识,后被提拔为枢密院副使。北宋司马光在《涑水纪闻》和李元纲在《厚德录》中,都记载了钱若水于宋太宗时期因仗义执言而救了三个官员的事情。
  • 在唐中宗、睿宗之时,武则天夺嫡之谋得逞,肆行不义之威,大唐的国祚差点脉断武则天之手。然而就在睿宗被诬告“谋反”、命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一位忠臣义士舍命护主,忠义的魄力震慑奸逆,改变了逆乱之势。
  • 中国山水画
    山东宁阳县有两个古老的地名:“东疏”“西疏”(现西疏并入了东疏镇)。这两个地名是怎么来的?是为了纪念西汉名臣疏广、疏受叔侄而设的,其背后有一段真实感人的历史故事。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的《劝学诗》激励了一代代的莘莘学子;他的书法丰厚雄浑,雍容正大,法度谨严又气势磅礴;他为官清廉,正直敢言,凛然赴难,视死如归,其忠义大节,光风霁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范——大唐书魂颜真卿。
  • 岳阳楼
    《岳阳楼记》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学磁场,吸引、感染着接触到这篇文章的读者。现在想来,如果没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独具慧眼地对范仲淹的约请,后人就读不到这篇绘声绘色描写浩渺的洞庭湖变幻无穷的风光、迁客骚人对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后又转化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浩叹的美文。
  • 民间过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风俗,祈求福禄临门。在东汉时,“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孝子黄香却“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从一介贫民转身为得皇上赏识尊重的贤臣,掌管国家枢机要务。这样的福分从何而来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