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教化百姓 清代廉吏陆陇其收特殊生日礼物

文/周晓辉
font print 人气: 1985
【字号】    
   标签: tags: , , ,

清朝康熙年间,浙江平湖出了一位被称为“天下第一清廉”的官员陆陇其。他清廉到什么程度?在做县令时,过生日连寿宴也无钱置办。一次生日那天,他的夫人调侃他,他却对夫人说:“你且出堂视之,较寿宴如何?”他的夫人到前堂一看,看到堂上堂下摆满了密密麻麻的香烛,都是当地百姓自发来摆的。无疑,他们对这位爱民如子的县老爷充满了敬意。

是什么原因让陆陇其得百姓如此敬重、爱戴?

这位陆陇其陆大人,字稼书,平湖新埭泖口人,崇祯三年(1630)出生,是怀橘奉母的陆绩、唐朝名相陆贽的后人陆溥的七世孙。出生于书香门第的陆陇其自幼跟父亲陆标锡学习,博览群书,后与同道编撰《三鱼堂四书大全》与《四书讲义困勉录》。

陆陇其的青少年时期正处于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从21岁起,他不得不在多地以教书来维持生计。不过他一直胸怀大志。28岁时他曾在《三鱼堂日记》中写道:“但愿一朝羽翼就,何忧霄汉不可翔……生者待汝养,死者待汝葬,天下后世待汝治。汝无或轻尔身,以徇无涯之欲,而丧厥志。”

陆陇其的著述多以“三鱼堂”命名,如《三鱼堂文集》、《三鱼堂剩言》、《三鱼堂日记》。这里要特别说说“三鱼堂”的来历。原来他的七世祖陆溥从上海县丞之职调任江西丰城督运,坐船到鄱阳湖时,突遇风雨,船底触礁后进水,情况十分危急。危急之下,陆溥下跪祈祷:“舟中若有一钱非法,愿葬江鱼腹。”

神奇的事情随即发生了,船停止了进水,之后安全抵达丰城。清舱时才发现,有三条昂刺鱼咬了水草舍命堵住了船底被暗礁撞破的洞口。感念这三条鱼的仗义相救,陆家从此不杀不吃这种鱼,陆溥还把自己的堂名定为“三鱼堂”,即便移居后也是如此。陆陇其继续沿用。

神奇的事情随即发生了,船停止了进水,之后安全抵达丰城。图为明 谢时臣《麦舟兼赠图》局部。(公有领域)

陆陇其康熙九年(1670)41岁时考中进士,46岁时被任命为江南嘉定知县。父亲曾教导陆陇其:贪与酷皆居官大戒;为官要“笃实务本”。而陆陇其在《三鱼堂日记》中也表明了自己的志向:“作县官,为民断曲直,职也,而以贿焉,失其职矣。”

当时的嘉定是个大县,豪绅多,赋税重,因此当地有了奢侈浪费不愿苦心经营的习俗,民风并不好。陆陇其到任后,厉行勤俭,务求以德化民。他的书房内挂着一副对联,“不贪为宝,无欲则刚”。其“食米均载自平湖,署中隙地种菜,夫人躬身织纫,官舍闻机杼之声”。有意思的是,其亲自纺织的夫人还一度被上门修理织机的百姓认作“阿婆”。

夫人在后堂纺织时,陆陇其则在前堂处理政务。有父亲状告不孝的儿子,他以情理晓谕儿子,儿子深受其教,携父归家后孝敬父亲。有兄弟争讼不休,陆陇其就对他们说:“弟兄不睦,伦常大变,我作为你们的父母官,都是我教导无方导致的过错啊。”因此,他惩罚自己,跪在烈日下。兄弟皆感而悔过,尽释前嫌。

为了让赌徒们戒赌,陆陇其还通过试验让他们明白逢赌必输的道理;为了让小偷走上正途,他提供织布机和纺线,让他们自食其力;他还重教恤刑,用轻便的“芦席枷”取代犯人脖子上沉重的木枷;他开办县学,培养读书人……

渐渐的,嘉定民风为之一变。不到两年时间,诉讼越来越少,浪费之人也越来越少,很多人都不再不务正业。嘉定人也打心眼里尊敬这位县令,以至于出现了本文开篇的场景。

然而,此时陆陇其却要离开了。在嘉定一年零十个月后,因上司的不公弹劾,陆陇其被罢官。离开时,他随身携带的唯有数卷图书和夫人的一架织机。因为行李太少太轻,他在自己的书箱里放了石头以便压舱,一度被误会装着金银财宝,由此留下了著名的“十八只箱子”的故事。

嘉定人听说他要走,都很舍不得。史载,在离职返乡的那天,嘉定九乡二十都的数千百姓夜半入城,拥塞街巷,就为了挽留陆陇其。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陆嘉定”。陆陇其离开时,民众“扶老携幼,哭卷攀辕”,不忍让他离去。因“泣留不得”,嘉定百姓还募资刻印了《公归集》送给他。

他的好友俞鹤湖的赠别诗道:“有官贫过无官日,去任荣于到任时。”当朝左都御史魏像枢亦写诗赠别:“近闻陆嘉定,平生志清贫。下车甫一载,惠政独循循。欢声动万户,异绩倾朝绅。江南财赋地,知尔劳心神。”

陆陇其“食米均载自平湖,署中隙地种菜,夫人躬身织纫,官舍闻机杼之声”。图为清 冷枚《耕织图册.织》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康熙十七年(1678),陆陇其举博学鸿儒,未及考试,丁父忧归。康熙二十二年(1683),有才有德的他被魏像枢以“天下第一清廉”为由,举荐出任直隶河北灵寿县令。灵寿土地贫瘠百姓穷困,加上之前遇上兵祸和地震,赋役不减反增,有百姓甚至逃亡或饿死。

了解到当地的情况后,陆陇其上奏朝廷请求减免田赋,并与邻县交替服役。他还反复发通告,晓谕百姓务必去除好勇斗狠和轻生之习。康熙二十三年,直隶巡抚格尔古德推举他和兖州知府张鹏翮为清廉官员。

朝廷曾要求北方的一些县派车往北京运送石灰,灵寿县也在其列。陆陇其三上《请免灰车疏》,终于为灵寿百姓解除了这多年的负担。之后,康熙帝根据他的建议,也免除了北方各州县的任务。

陆陇其还把灵寿县衙的二堂命名为“退思堂”,告诫下属:每天退堂后,要认真反思自己当天处理的事情有没有出错,轻重缓急宽严厚薄是否得当。

在灵寿期间,他还与诸生讲论《四书》,七年间录下十二卷,即为著名的《松阳讲义》。他主修的《灵寿县志》刊行后,成为清代名志。

在灵寿七年后,陆陇其因为品行学问才干被举荐任四川道监察御史。他离去那天,百姓“遮道号泣,如去嘉定时”。

任四川道监察御史仅一年,陆陇其因上书反对捐纳,遭到湖南巡抚反对而辞官。康熙三十年(1691),他回到老家,在尔安书院讲学。第二年冬天辞世,终年61岁。

两年后,朝廷讨论江南学政一职时,朝臣们都说陆陇其最为合适,可惜他已经去世。康熙帝感叹道:“本朝这样清正廉洁、理学纯正的人,不可多得了。”雍正时,清廷决定增加一批陪祀孔庙的历代贤儒,陆陇其入选。乾隆元年(1736),追谥其“清献”并加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而民间传说陆陇其去世后,到嘉定做了城隍神,嘉定有数百人到平湖接他的神灵去上任。

参考资料:

《清史稿》
《履园丛话》
《广阳杂记》
《平湖县志》

责任编辑:李婧铖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北宋的吏部侍郎李若水。《国语》有句名言:“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深入险境,誓死效忠皇帝,他的事迹因而被收录在史书“忠义传”中。(志清/大纪元)
    敌兵攻破京城时,有个人护送皇帝到敌营谈判。他为了捍卫皇室尊严据理力争,不顾性命大骂敌兵。直到他被裂颈割舌而死,骂声才停止。这说的是宋朝靖康年间一段的忠义故事。靖康之变中,忠臣良将舍生忘死、救国赴难,千百年来被人传颂不休。这位大臣身在敌营,至死大骂金人。最后,他得到敌国的敬重,被尊为靖康耻中的第一大忠臣!
  • 作为名臣,张养浩是元朝三俊之一;作为文学家,他更是元曲作家中的泰斗。今人对张养浩的了解,大概就是从那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开始的。
  • 自孟子道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千古名言,其刚正、博大的气魄深受历代文人仰慕。他们甚至化用这句话为名取字,时时激励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还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学大家——张养浩。
  • 李纲虽是一位文官,却像一道坚固的长城,守卫北宋都城开封,连金兵都是他的手下败将!李纲一生坚持抗金,如果说皇帝坚持重用他,可怕的“靖康之耻”也许就不会发生!
  • 钱若水是北宋大臣,为人正直,有胆识,后被提拔为枢密院副使。北宋司马光在《涑水纪闻》和李元纲在《厚德录》中,都记载了钱若水于宋太宗时期因仗义执言而救了三个官员的事情。
  • 在唐中宗、睿宗之时,武则天夺嫡之谋得逞,肆行不义之威,大唐的国祚差点脉断武则天之手。然而就在睿宗被诬告“谋反”、命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一位忠臣义士舍命护主,忠义的魄力震慑奸逆,改变了逆乱之势。
  • 中国山水画
    山东宁阳县有两个古老的地名:“东疏”“西疏”(现西疏并入了东疏镇)。这两个地名是怎么来的?是为了纪念西汉名臣疏广、疏受叔侄而设的,其背后有一段真实感人的历史故事。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的《劝学诗》激励了一代代的莘莘学子;他的书法丰厚雄浑,雍容正大,法度谨严又气势磅礴;他为官清廉,正直敢言,凛然赴难,视死如归,其忠义大节,光风霁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范——大唐书魂颜真卿。
  • 岳阳楼
    《岳阳楼记》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学磁场,吸引、感染着接触到这篇文章的读者。现在想来,如果没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独具慧眼地对范仲淹的约请,后人就读不到这篇绘声绘色描写浩渺的洞庭湖变幻无穷的风光、迁客骚人对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后又转化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浩叹的美文。
  • 民间过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风俗,祈求福禄临门。在东汉时,“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孝子黄香却“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从一介贫民转身为得皇上赏识尊重的贤臣,掌管国家枢机要务。这样的福分从何而来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