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仆人演绎人间佳话

文/刘晓

古人做人重道德操守,每个行业都有很多忠义之士,留下让人为之动容的典故。(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4360
【字号】    
   标签: tags: , , ,

古人做人重道德操守,每个行业都有很多忠义之士,留下让人为之动容的典故。史籍上记载了一些忠义仆人的故事。

阿寄忠心侍主母

明朝时,淳安县(今浙江杭州附近)有一户还算比较富足的徐姓人家,家中有一个名叫阿寄的人,从小就因家贫卖身来到徐家做仆人。为人善良的徐老爷对阿寄很好,阿寄也心怀感恩,勤勤恳恳地照顾一家老少。待徐老爷过世时,阿寄已经在徐家生活了几十年。

徐老爷有三个儿子,老大和老二只晓得每日吃喝玩乐,只有老三懂得勤劳持家。为了徐家,阿寄在徐老爷过世后,曾规劝过老大老二,但他们根本不听。无奈之下,他只得与老三共同承担着家里的重担。

然而,没过几年,老三突然得了急病离世,留下妻子徐氏和五个年幼的儿女。阿寄非常难过。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老大老二不想让孤儿寡母成为拖累,竟打起了歪主意:分家。

在分配家产时,老大和老二分走了家里仅有的一匹马和一头牛,而将已经56岁的阿寄甩给了老三家。老三的妻子徐氏也只能无奈哭泣。

面对这种困境,阿寄没有抱怨,而是下决心要帮助徐氏母子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向徐氏提出要出门经商。想到过去几十年阿寄都忠心耿耿,徐氏对他还是十分信任,将典当首饰珠宝换来的十几两银子交给他,作为本钱。

阿寄一路打听商机,经过考察,听说山里有很多漆树,采割出的生漆可以漆家具,在城镇里面很畅销,就赶去山里买生漆,之后到苏州贩卖。一年下来,竟赚了几倍的钱。他回到家中,对徐氏说:“主母不用担心了,富贵可立至矣。”

阿寄一路打听商机,经过考察,听说山里有很多漆树。示意图,图为一棵漆树的叶子。(Fotolia)

在阿寄的苦心经营下,二十年后,徐氏资产达到了数万两银子,成为当地的富户。在此期间,阿寄帮助安排徐氏的三个女儿出嫁、两个儿子娶亲,每人的陪嫁或聘礼都有上千两银子。此外,阿寄还请了先生到家中教授两位公子,并通过输粟让他们进入太学读书。两人后来都成为知书达理之人。

为徐家立下汗马功劳的阿寄并没有以此自骄,而是依旧严守本分。他每每看到徐家人,即便是幼童,也要行礼;即便是骑马途中相遇,也必勒住缰绳问候。每次看到徐氏当家主母,从不斜视、从不与之平起平坐。阿寄之行为举止,俨然如那些读书明礼的缙绅,其心真是“大忠纯孝也”。

辛劳一生的阿寄在临终前,拿出已经平均分好了的家中的粗细账目,交给徐氏说:“这些都给两位小主人,他们可以掌管家事了。”言讫而终。

徐氏的孙子辈中有人暗中查探阿寄是否存有私房钱,却发现阿寄真的是家无余财,他的妻儿也都仅仅是过着紧巴巴的日子而已。

当时的人听说后,都为阿寄的忠义之举所感动。也因此,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李贽专门为其写了一篇《阿寄传》。阿寄,一个普普通通的仆人的名字,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段佳话。

孙明抚育丁尚书后代

丁汝夔,是明朝嘉靖年间的政治人物,历任山西左布政使,甘肃、保定、应天巡抚,湖广参政,河南巡抚,吏部左、右侍郎,兵部尚书兼督团营。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鞑靼军队直逼京城,丁汝夔呈《备边十要》及“退虏长策”十余牍均被奸臣严嵩扣压,又因严嵩建议丁汝夔传令诸将不许轻易出战,鞑靼得以肆掠京城周边八日。民间都认为丁汝夔是罪人,严嵩更将罪名推到他的身上。嘉靖帝遂以“御寇无策、守备不严”将丁汝夔斩首,他临刑时大呼“严嵩误我”。严嵩倒后,在隆庆初年,丁汝夔被追复原官。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鞑靼军队直逼京城。示意图。(shutterstock)

孙明,是丁汝夔的管家。在他遇害后,孙明跟随曾经是礼部主事、被贬戍到辽阳的次子丁懋正。然而,半年后,丁懋正也被人害死。没多久,丁懋正的妻子也死了,只留下五个月大的婴儿。

为了养活婴儿,孙明或四处为其寻找乳母,或从市场上买回牛奶羊奶。在抚育幼儿的同时,孙明还不忘为主家申冤。每听说监察御史来到当地,就前去泣血哭诉冤情。有官员怜惜他,就为他脱去了罪籍,让他得以回归京城。

从辽东到京城路途遥远,孙明没钱雇车,只能靠步行。他白天背着幼儿一路前行,沿途乞讨到食物,他宁可自己不吃,也不让小主人饿到;晚上他们就找温暖干燥的地方休息。

如此走了一个多月,两人才回到京城。孙明询问丁家的遗产,得知被其族中的亲戚占有,就禀告了官府。经过长时间的追讨,终于追回了大部分遗产。

孙明侍奉小主人丁继之如昔日对待丁汝夔,尽心尽责。等到丁继之长大成人后,孙明将丁家遗产悉数交给他。丁继之后考中秀才,孙明则高寿离世。

参考资料:
明李贽《阿寄传》
《涌幢小品》

责任编辑:李婧铖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王勃从滕王阁高处临观秋景,所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瑰伟绝特的景色就来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阳日。共赏九九重阳诗词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宋代学者邵雍《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