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1年8月6日讯】(大纪元记者叶泽宇香港报导)中大医学院5日公布一项最新研究,中大团队全球首次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肠道微生态发展较同龄儿童迟缓,并发现有5种较罕见的细菌,可用作识别儿童自闭症,透过粪便细菌检测,灵敏度可达八成。
本港有超过7万名自闭症患者,近年更有上升趋势。儿童自闭症患者在社交沟通、语言及行为3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碍。
中大医学院儿科学系名誉临床副教授陈凤英表示,自闭症是一种脑部发展障碍,愈早介入可达到愈好的治疗效果。现时自闭症的诊断是透过定时评估幼儿发展范畴, 并为社交语言发展异常的小孩进行临床评估作确诊。但由于每个自闭症患者的症状及严重程度均有差异,由发现表征到转介以致确诊以及接受治疗过程需时而且漫长,现时并未有客观生理指标作筛查, 能否及早诊症变得局限于征状的明显程度。
自闭童粪便样本梭菌较多细菌毒素损害中枢神经
为进一步了解肠道微生态如何与自闭症患者的神经系统运作相关,探索可有助诊断或治疗自闭症的方案。中大研究团队收集了128名3岁至6岁儿童的粪便样本,其中一半人是自闭症患者。团队通过对比细菌种类、数量和相关功能,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肠道微生态与一般儿童有明显差异,其中自闭症儿童肠道内的5种细菌在一般儿童肠道内较为少见。在自闭症儿童的粪便样本中梭菌显着较多,研究团队指这种细菌产生的毒素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
团队又发现,与神经递质活动有关的细菌在自闭症儿童的肠道中大幅减少。自闭症儿童的肠道微生态发展较同龄儿童迟缓,反映自闭症患者早期已出现肠道微生态发展有异的情况。
中大医学院肠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黄秀娟指,孩童时期的肠道微生态发育是成长和健康的关键,自闭症儿童的肠道微生态发育异常,落后于同龄儿童,有关情况可能在自闭症的发病机制中担当重要角色,值得进一步探讨。
中大医学院院长兼肠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陈家亮指,今次研究的意义重大,有助弥补医学界在诊断自闭症客观筛查方法上的不足。“利用粪便细菌检测作为预测自闭症的非侵入性检查工具,存在很大探索空间。未来医学界亦可探讨透过重整肠道微生态和增加神经递质的细菌,作为自闭症的治疗方案,尽早为有需要的儿童提供介入治疗。”
研究结果已于国际医学期刊《GUT》发表。◇
责任编辑: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