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取不义之财得福报 损人利己恶报难逃

文/刘晓
孔子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示意图,图为清 丁观鹏《太平春市图》局部。(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453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孔子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大意是说,通过获取不义之财而致富贵,君子无法处之泰然。换言之,取不义之财和损人利己都会带来灾祸,因为这不是正道。漫漫历史长河有多少故事在反复告诉世人这个道理。

徽商嘱儿还债 天赐银

清朝有位姓吴的徽商,素有信义。临终前,他对两个儿子说:“我已经存了一千两银子,正好可以还上我所欠债务,你们切记一定要一一还清,宁受饥寒,也不要作负心人。”

两个儿子很孝顺,恪守父亲的遗命,逐一将债务还上。然而,还完债后,家里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一天,他们偶然在家中的枯井中发现千两银锭,银锭上刻的居然是唐朝的年号。第二天清晨,有一位邻居上门,进门就恭喜他们:“君有大财至矣。”

原来,这位邻居病重期间,在恍惚中来到了冥府的东岳殿,看见有押解钱粮者,自称“井泉神”,并说:“这是唐朝宫廷内库中的银子,上天因为吴某财帛分明,将此判给他的子孙,世代享用。”邻居从梦中醒来,深以为异,所以一大早就跑来告知。吴某的两个儿子遂将从井中得到唐朝银子之事据实以告。显然,上天通过邻居之梦来彰显因果,而吴某的子孙果然都成为富有之人,诚所谓仁义未尝不利也。

富翁女婿还家财 死后成仙

宋朝许昌有个读书人叫张孝基,娶了同乡某富翁的女儿。富翁只有一个儿子,很不成器,富翁就将他逐出了家门。富翁临终前,将全部的家产都托付给了张孝基。张孝基为他操办了后事。

数年后,张孝基看见富翁的儿子在路边乞讨,就召他到跟前问是否会浇灌园圃,富翁的儿子答道:“如果能够通过浇灌园圃来得到食物,那就太幸运了!”张孝基便让他去浇灌园圃,给了他安身之地。

一年后,张孝基看富翁的儿子勤劳踏实肯干,便又问他:“你能管理库房吗?”富翁的儿子心怀感激地说:“让我浇灌园圃,已出乎我的意料,哪里敢奢望管理库房呢?如果可以管理,那实在是太幸运了。”张孝基便派他去管理库房。富翁的儿子依旧谨慎勤勉,或许经历了人间冷暖的他,终于意识到该如何做人。

观察了几年,张孝基看到他确实是真心悔改了,没有了之前的坏习惯,就将富翁留下的全部家产还给了他。富翁的儿子非常感动。

后来张孝基去世,他有一个朋友游嵩山时看见了他,看见他威严如王者,便问他原因。张孝基说这是因为他将家产都还给了富翁的儿子,上天嘉奖他,让他主掌嵩山。说罢就不见了踪影。看来,死后的张孝基已经成了地仙。

不贪夜明珠和美色 子孙富贵不绝

唐朝宗室李约,是郑王元懿玄孙、汧公李勉之子,史书评价他是“雅度简远”、“识度清旷”。

李约在任兵部员外郎时,一次乘船出行,途中遇到一位携带家眷的商人。商人与李约一见如故。不料,不久后,商人突然病重,他让手下人找来李约,以两颗夜明珠相赠,并将同船的两个女儿和资财托付给他。他的两个女儿都是绝色美女。

第二日,商人病逝。李约除帮助其安葬外,还将其数万资财报于官府,请官府做见证。在商人下葬时,李约悄悄地将两颗夜明珠放到商人的口中。其后,他又找了两户良善人家,将商人的两个女儿嫁了过去。

后来,当商人的亲戚闻讯找过来时,李约将商人的财产悉数归还,并且请他们在将棺椁移葬时开棺验珠。商人的亲戚打开棺材后,果然在其口中发现了两颗夜明珠。

李约不贪钱财、不贪美色,其品行得到了上天的赞许。他的子孙富贵不绝。

李约在任兵部员外郎时,一次乘船出行,途中遇到一位携带家眷的商人。图为宋 马和之《柳溪春舫图》。(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损人利己者戒

民国时期天津有个商人,开了家药材店名为松茂堂。因为收益好,又开了几家分店,也都经营的不错,他也就越来越富有。

过了些年,他突然得了怪病:他僵卧在床上,好像有什么东西抓着他,而他手扳着墙柱,呼号不绝。仔细听他呼喊的内容,非常奇怪。“某兄不要这样!我还你的钱,我一定还你的钱!”“已经还给你了,请你饶了我吧,不要再骚扰我!”如此喊了七天,然后就死了。

有知情者道出其中原因。原来这个商人最初是代他的朋友经营药材店的,本钱都是他的朋友出的。盈利后,他却告诉朋友亏损,并炮制假账,还将本钱吞下,让他的朋友不仅没赚钱还赔了本。后来,他的朋友知晓了一些内幕,但苦于没有证据,拿他无可奈何,在愤恨中就死去了。在这个商人禄命尽了之后,他的朋友才前来索命。

显然,这个商人虽然设局巧妙,坑了自己的朋友没有留下痕迹,甚至报官也奈何不得他,但却不料冥报是无法逃脱的。上天有眼岂是儿戏之说?

盗贼抢钱 报应立至

清代大学士纪晓岚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的四叔父栗甫公,一天去河城探望朋友。途中看到一人骑马飞驰奔向东北,突然就被柳枝挂住从马上坠落,人们马上跑过去查看,发现这个人已经昏死过去了。因为不知道他是哪里人,众人便围在他身旁,等着他醒过来。

过了有一顿饭的功夫,一个女子哭泣着走过来,有人问她为何哭泣,她说道:“婆婆生病,没钱抓药。我徒步走了一天一宿,到娘家借了几件衣服首饰想当些钱来给婆婆抓药,不想却被一个骑马贼抢走了。”

众人便将她引来看堕马者,这时这个堕马者已经苏醒过来。女子一见,大声道:“就是这个人抢了我的东西!”

堕马者的包袱就扔在路边,众人问他包袱中衣服首饰的数量,堕马者答不出来,而女子却说得一清二楚。众人遂打开包袱,果然与女人说的一一吻合。堕马者见此,只得承认抢夺之罪。众人认为大白天抢劫,论罪应当处以绞刑,并商量着要将其送到官府治罪。

堕马者拚命叩头求饶,表示愿意将身上的几十两银子送给女子以赎罪。女子因为婆婆病重,也不愿意去官府打官司,便接受了堕马者的钱,放其离开。

栗甫公感慨道:“果报之速,无速于此事者矣。每一念及,觉在在处处有鬼神。”

的确,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报恶报之说从不虚妄。

参考资料:

《洞灵补志》
宋朝人方勺《张孝基仁爱》
《阅微草堂笔记》
清《寰球名人德育宝鉴》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一种美德叫拾金不昧,从古至今,拾金不昧者皆有福报,或是发家,或是后世子孙发达,或是高中,或是疾病去除。不信,看看清朝梁恭辰所着的《劝戒录》中记述的几个故事。
  • 清朝江苏溧阳县县衙中,有一名掌管刑事诉讼的书吏,姓焦。他为人正直,常常为众人排忧解难,因此为乡人所尊敬。他邻居家的儿子,年龄不到十八岁,但却好勇斗狠,焦某少不得为他调解事端,是故邻家子对他十分感激。
  • 更多证据显现,灵魂真的存在,拥有多世记忆!前世残酷折磨囚犯,泰国医院院长怎样才能还清罪业?《未解之谜》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偿还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阳间法律无法审判,上天也绝不饶过,无论时间长短。有的是当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个发生在清朝的神异故事就在告诉世人:无论何时害了人命都难逃报应的。
  • 古今中外,在剧火的大灾难发生时,谁能让“神出手”得到奇迹福祐呢? 本文这些真人实事给了我们参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善有善报,可能是事后报,也可能是立即就报!报应不爽呀!
  • 清朝撰写《劝戒录》的梁恭辰的父亲曾担任江苏布政使,与苏州江铁君是以诗文相交的朋友。江铁君曾出家为僧,后又还俗,回归儒学,不过他应该还是相信因果报应的。他曾讲了这样几件离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没好报”这样的说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善报,甚至还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觉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着一切,祸福早已注定,好人遇到的坏事,恰恰是老天在帮你消减之前的罪业,以让你在消减完罪业后,来世得福报。清朝梁恭辰编撰的《劝戒录》中记述了两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带从事盐业生意。他性格素来豪爽,虽每日与钱打交道,却并无利欲之心。
  • 善有善报,自古不虚。据清朝梁恭辰的《劝戒录》记载,浙江仁和县(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经营盐业,家道殷实。
  • 人们常说善恶有报是天理,那么如果心有所求的善举,善报又如何呢?若仅是心生妒嫉的一念也会遭恶报吗?这两个故事耐人寻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