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高远处方神验的清代名医薛雪

文/颜雯
薛雪在山林隐逸、写诗作画中提升着自己的境界,在悬壶世间、治病救人的过程中炼就着更精湛的医术。(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670
【字号】    
   标签: tags: , , ,

在清代康乾盛世之年,江苏吴县出了一位“多学能诗”、“工画兰,善拳勇”的名医,他就是薛雪。薛雪,字生白,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卒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他博学多通,为人洒脱、性情豁达,连所居住的山庄也“有花竹林泉之胜”。

他曾遇到过一位异僧,身上挂着一个葫芦瓢,瓢上刻着“吃尽天下无敌手”这七个字。薛雪觉得很新奇,就把僧人邀到家中宴饮。他们用那葫芦瓢舀酒,一瓢能舀一斤。僧人足足喝了三十六瓢,而薛雪只喝了一瓢。从那以后,他便自号“一瓢”。

薛雪就是这样一位风趣的雅士。他年少时就很擅长作诗,后来学诗于著名诗人叶燮门下,就更有进益了。他在《一瓢诗话》中写道,“诗以道性情,感志意,关风教,通鬼神。”在他看来,作诗“必先有诗之基焉”,“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具得胸襟,人品必高”。从他这些话中,我们便可约略窥探到其诗中的高远意境。

见识过薛雪诗作的清代名臣、诗人沈德潜称赞说,薛雪的诗“至工八分、解绘事、驰骋骑射刀矟间”。不过使薛雪名闻天下的并不是他的诗,而是他的医术。薛雪事亲至孝,由于母亲罹患湿热之病,薛雪开始钻研医学,终习得精湛医术,治疗多奇效。薛雪的另一位诗人朋友——被称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与纪晓岚齐名的袁枚则始终对他的医德、医术赞叹不已。

袁枚在其所着的《随园诗话》中谈到,他曾亲眼见过薛雪用神妙的处方为患者疗疾,因而从心底里对他感到佩服。

清 叶衍兰摹绘《清代学者像传》之《袁枚像》。(公有领域)

乾隆二十年(1755年)春天,袁枚家有位厨子染上了疫病,看样子救不活了,就被人抬进了棺材,正要合上棺材时薛雪来了。当时天色已晚,薛雪用烛火照着厨子的脸看了看,然后笑着说:“这人已经死了!但我就喜欢跟疫鬼博弈,说不定还会赢呢!”说完他拿出一颗药丸,又捣碎了一些石菖蒲,用它的汁来调和药丸。然后,他让袁枚家的几位有力气的轿夫用铁筷撬开那厨子的牙齿,将药汁灌进去。只见那厨子紧闭双目,气息全无,但他的喉部却在似咽似吐的汩汩作响。薛雪嘱咐说:“好好让人看着他,明早鸡叫时就会有动静了。”第二天一早,那厨子果然醒了。再服下薛雪开的两副药,就完全康复了。

乾隆三十年(1765年)冬天,袁枚家又有个厨子得了精神病。他白天觉得阳光是雪,吃一点东西,肠子就痛得像裂开了似的。看过的医生都束手无策,等薛雪来了,他上下打量着病人的脸,然后说道:“这是冷痧,因伤寒所致。给他刮刮痧就好了,不用再诊脉了。”后来果然如薛雪所言,给那厨子刮了痧之后,他身体上就出现了手掌般大小的黑斑,没过多久病就好了。袁枚见到如此神验的医术,对薛雪赞叹不已。薛雪对他说:“我行医跟你作诗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你是作诗如有神,我是处方如有神。”

薛雪说自己是以神行医,此言非虚,《清史稿》曾记载,他“断人生死不爽,疗治多异迹”。说的就是,薛雪不仅治疗方法奇特,还能诊断出一个人到底是生是死。

一位从福建来江苏做生意的商人突然得了重病,情况危急。薛雪看过之后说:“人不行了,已经不能治了。”他所住的旅店的老板对薛雪说:“我知道人生死有命,但您是否能让这位客商多活几天,等他的儿子过来把他接走,顺便将由我经手的费用一并缴清,那我也就无牵无挂了。”薛雪答应了,说:“可以一试。”

他给那病人开了药,病人服了药后,病情有所好转。到了第十三天,已经能稍微坐起来了。这时,他儿子也从福建赶来了。薛雪悄悄告诉旅店老板:“这人今晚就会死。”这话让老板感到十分惊讶。薛雪对他说:“我只答应你让那病人多活几日,却未承诺让他一直活下去。”到了半夜,那商人就死了。

旅店的老板对薛雪说:“我知道人生死有命,但您是否能让这位客商多活几天,等他的儿子过来把他接走,顺便将由我经手的费用一并缴清,那我也就无牵无挂了。”示意图,图为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局部。(公有领域)

薛雪很擅长治疗伤寒,他的处方也令人称奇。在苏州西南面的洞庭山一带,有个人得了伤寒,久病不愈,于是来向薛雪求药。薛雪说:“我刚研制了一种新药方,你试试吧!”第一天用枣三枚、葱根三棵、生姜三片,第二天将数量减为二,第三天将数量减为一。那病人仅服了这三天的药,就把伤寒给治好了。

那时在江苏吴县还有一位医生与薛雪齐名,他就是叶桂(字天士)。当地民间传出薛雪“与桂不相能”的说法。有传闻说,早年间叶薛两人不睦。后叶母生病,叶桂悉心医治,母亲的病也不见好转。薛雪的弟弟与叶桂交好,他将叶母的详细病情告诉了薛雪,薛雪于是给出了处方上的建议,叶桂采纳之后,母亲果然病愈。叶桂感激之余也对薛雪的医术大为感佩,到薛雪家登门拜访。从此两人冰释前嫌,成莫逆之交。

清末至民国的名医陆守先在为《薛生白医案》作序时还特意提及叶薛不睦的传闻,其中写道“叶建小斋,颜曰扫雪轩,薛亦筑扫叶山房以报之,此种举动,类于村妪相詈”,但“叶薛名家,决不有此,意必传者之过也”。他在校订薛雪的医案时,还将叶桂的医案也附录其中,此举旨在证实“两名家学识如是,决无互相抨击之谬举”,也意在“使读薛案者得于薛案外更有所益”。

若无高远的境界,难有高明的医术。薛雪在山林隐逸、写诗作画中提升着自己的境界,在悬壶世间、治病救人的过程中炼就着更精湛的医术。当他体悟到以神行医的境界时,曾无限感慨地说道,这就是“人居屋中,我来天外”的意境吧!他在屋外的楹联上写着:九重天子垂清问,一榻先生卧白云。正因为有此旷达、高远的境界,薛雪的医术才会超凡脱俗、有如神助吧。@*#

参考资料:

《清史稿‧列传》
《吴门补乘‧人物补》
《苏州府志‧人物》
《吴县志‧列传》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五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现代社会,有些人会认为算命先生能算准别人,却算不准自己。其实在中国古代,能算准自己命运,甚至离世之期的高人、术士比比皆是。因天机不可泄,有时是不便说与外人听的。
  • 在现代社会,已有医学研究者表示,“人体的每一系统、每一器官都是造物主的杰作。”西方宗教人士也认为,人的身体“不只是化合物组成”,“而是上帝别出心裁的创造”。
  • 在中国古代,一些修佛、修道的世外高人能制作出功能显着或疗效神奇的药丸。这与他们掌握的秘术,尤其是修炼出的神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世间云游时,若遇到具足慧根或颇有悟性的人,他们就会拿出这样的药丸,目的是让人能有所了悟,从而促成修炼的机缘,踏上返本归真之路。
  • 中国古代的针灸术源远流长,尤其是针术,更有出神入化的功效。据史料记载,中医鼻祖神农氏曾“尝草制砭”“尝百药而制九针”。在中医大家的必读书目《黄帝内经》中,就记载着“九针”的样式和用法。将细针缓慢地扎入身体就能治病,这种异乎寻常的诊疗方式也证明了人体中用显微镜都观察不到的穴位是真实存在的。
  • 古代中医有许多诊疗方法都极为神妙,而其中的太素脉就堪称一绝。说起太素脉,有人认为是脉术,也有人说是相术。因为它与一般的脉术不同,不但能诊断病情,还能预测人的贫富贵贱、祸福夭寿。据史料记载,太素脉始于唐,兴于宋,而流传于后世的则是明代“青城山神仙张名太素者”所着的《太素脉决》(后为《订正太素脉秘诀》)一书。
  • 资深中医师赵丰宇非常欣赏坤德中医养生轩遵循中医传统疗法,将针、灸、药草、拔罐、刮痧等古法,融入适合现代人生活习惯与步调的治疗中。(shutterstock)
    在过往几千年中,随着朝代更迭,人们渐渐背离了对天地、神佛的正信,在世风日下的社会中,人心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败坏。瘟疫若在某一个特定时间集中爆发,一般就是这个朝代到了覆灭之时。比如明朝,就是在各类瘟疫的密集爆发中,加速走向终结的。
  • 有关异人的记载,在中国古籍中并不少见。他们一般隐居在山野之中修炼着出世之道。到一定层次后,便具备了一些神通法力,又或者精通于某种异能异术。当机缘成熟时,他们会出山寻找有德之士,比如怀有大慈恻隐之心的行医者,将能治病救人的秘术或法术传给他们,使之得以善用,并让世人也能福荫并感恩于上天的好生之德。
  • 中药有“升降浮沉”的不同性质。(Shutterstock)
    古代医者多以救人性命为重,甚少有拿医药当牟利手段的。为穷苦的病人出义诊,动辄还施金、赠药的医生比比皆是。这就是古代中国民间大夫对淡泊名利的身体力行。
  • 明代的许多御医的一生都极富有传奇色彩,有的因帝王爱重而在医官的最高品阶上连任了好几朝;有的敢直言进谏,劝皇帝反躬自省;有的则与帝王畅谈养生之道,让其清心寡欲、保养正气。这些御医都是品性高洁之人,医术更是不同凡响。他们治好了天子的急症、顽疾,还能通过诊脉预测出其福祸吉凶。
  • 他们深知,炼就医术之前,先要领悟医道。心中有道,望、闻、问、切之法才能真正救人于病痛疾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