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1年03月05日讯】(大纪元记者江禹婵台北报导)近日“两岸水果战争”硝烟燃起,中共宣布暂停进口台湾凤梨。是否造成骨牌效应,连带造成其它农产品受波及,引发各界关注。
专家认为,中共禁止农产品进口的手段,有其历史背景,加上中共的思维与一般人的思考角度不同,与其探讨中共对台政策的一下步为何,不如重新检视台湾农业政策,将台湾农业推广至国际,才是重中之重。
两岸交流开放后,中共长期以农业统战台湾,农民成为中共对台统战对象,水果也变成政治操作的筹码。
农业专家、《水果政治学》作者焦钧,接受大纪元专访时提到,中共禁止凤梨进口,确实挑动了两岸农产品贸易的敏感神经,凤梨出口高度依赖中国市场,已到了不得不更弦易辙的时刻。
焦钧谈到,两岸农业交流要从2005年开始追溯,当时前国民党党主席连战,以及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进行连胡会,并签署新闻公报说起。
连胡会 农业成统战重点
在连胡会的新闻公报五点共识里,其中第三点提到,“解决台湾农产品在中国大陆销售问题”,国台办据此推出“22项台湾水果零关税”惠台措施,连胡会五点共识,也成为台湾水果热潮一路延烧的滥觞。
直到2012年,中共与菲律宾因南海主权争议引发纠纷,中共向菲律宾的香蕉与凤梨下达禁令。正值马英九当政时两岸关系密切,台湾凤梨趁机打开了中国大陆的市场。焦钧强调,为了帮马英九在2012年连任,中共采购台湾水果在当时达到最高峰。
焦钧说:“中共对台系统就是要让农业议题推上两岸交流舞台,成为镁光灯焦点,达成拉拢台湾民心的终极目标。”
太阳花学运爆发 农业统战失败
不过从2012年胡锦涛卸任,习近平上台后,随即对台农业政策出现微调,尤其2014年爆发太阳花学运,挡下两岸即将签署的《服务贸易协定》。再后续的《货品贸易协定》确定破局之后,这一连串的社会运动,也间接让蔡英文在2016年当选总统。至此,农业在两岸交流舞台也自然地退场。

“主要是中共意识到,因为对台湾农业继续让利,也不会改变台湾人对于中共的反感。”焦钧说道。
释迦成下一目标? 还言之过早
由于过去凤梨出口高度依赖中国大陆市场,外界不断揣测,台湾“释迦”(又称“佛头果”、“番荔枝”、“林檎”等)是否继凤梨后,成为下一个被中共封杀的农产品?
焦钧说,释迦产期为10月份,离现在还有一段时间,现在谈论这个还言之过早。
过去长期研究两岸交流的焦钧谈到,没有人可以了解中南海的决策小组,以及中共中央如何制订对台政策,或是其内部是如何运作。现在台面上在谈中共的人士,都是仅是依照客观现存事实,以及过去的蛛丝马迹来逆推,中国共产党为何要这么做?再依此为判断去研判下一步。
焦钧说,这些推论都充满许多解释空间,无论是否预测成功,都没有一定的规则与绝对正确的结果,“因为共产党的作为,无法以常理来解读”。

一窝蜂抢购凤梨 治标不治本
对于现在各界积极采购凤梨,期盼度过这次危机,焦钧坦言,这只是救急手段,相信农委会也很清楚,藉由短暂各界大量采购,来解决燃眉之急,并非治本之道。
事实上,农委会从去年开始,因预期将受到中共因素冲击,已让外销市场倚赖中国(96.9%)的凤梨释迦,往中东、美国、马来西亚等国试水温。
由于意识到中共因素带来的冲击,当蔬果盛产,台湾每年都需花费至少数十亿强化行销,以平衡产销失衡,因此,蔡政府从去年开始筹划让农产生鲜品转做深度加工,并且计划筹组农产品加工国家队。
产销铺路无“特效药”
焦钧认为,上述政府所推行的政策,还在初始阶段,但却值得肯定,因为万事起头难,国际贸易上的往来,都是真枪实弹,只有赚钱、赔钱两种结果,必须一步一脚印、踏实地花费几年时间,才能有成效,并非一蹴可及。
现在凤梨事件,已沦为各界口水战。他表示,最好的方式就是各界放下争执,“要给政府一点时间”针对农产品的产销去铺路,耐心等待开花结果。
“不可能今天骂一骂,明天就有特效药出来,即使有特效药也不会是好东西。”
农产品制成酒 可解凤梨危机
他举例,台湾烟酒公司表示,为了响应政府,未来会规划将凤梨制成酒类、饮品等相关制品,协助去化台湾凤梨生产的产量。焦钧说,台酒的做法是正确的,农产品必须提升,增加其附加价值。
为何台酒做法为治本之道?
焦钧说,凤梨曾经是上个世纪台湾重要的出口农产品,但台湾凤梨出口是以“凤梨罐头”的加工品外销,而非生鲜果品。
尤其2000年后,中国观光客开始往海外流动,台湾特有的农特产品也成为中国观光客眼中的珍品,“凤梨酥”就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下,在马政府开放中国观光客来台之后大爆发。

水果酒、气泡水 国内外市场具潜力
焦钧说,凤梨产业的产值,鲜果一直不是主角,加工品才是;凤梨罐头出口在那个年代一年高达新台币120亿元,凤梨酥产业的上中下游产业链一并计入,一年产值更高达新台币300亿元。
然而“农产品:酒”,正是解决这次凤梨危机的转机。焦钧说,台湾水果的特色就是“甜”,而“糖分”正是酿酒发酵制程的重要媒介。
在国外的含酒精饮品市场中,第一名的是红酒(Red Wine),第二名就是气泡酒(Cider);而台湾一年四季盛产各种高糖度的水果,正是适合生产各种风味气泡酒的梦幻基地。
他提到,同样的制程,也可调制出不含酒精成分的水果口味气泡水。这二类商品,也是当下年轻消费族群最喜好的“软性饮料”,不只国外市场,台湾市场更是潜力无穷。
目前台湾凤梨出口仰赖中国大陆市场比重高达90%,占整体产量的9%,转为加工产品,提升附加价值,并强攻海外市场,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水果政治学》作者焦钧原为记者,过去曾在台北农产运销公司任职,对于两岸农业交流和出口贸易参与甚多。并对台湾农业遭到政商结构绑架,充斥买办文化,有着细致的分析,同时也见证了中共如何规划“采购台湾水果”的统战政策,如何深刻地影响台湾农业。
责任编辑: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