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侍读夏同善的寿命缘何可以延长一纪

文/刘晓
示意图,图为清 沈诠《松梅双鹤图》局部。(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156
【字号】    
   标签: tags: , ,

人的命运、生死、福禄、姻缘皆有定数,此话不虚。不过,人的命运还是可以改变的,或因行善,或因行恶。行善可以延长寿命、得福禄、来世得福报,行恶则会使寿命缩短、福禄不再。明朝袁了凡写的《了凡四训》说的就是这个理儿。

袁了凡记述说,有一位算命先生在给他算命后,告诉他只能活到五十三岁。他因此有些心灰意冷。后来,他得遇高人,决定行善事来改命。他曾在佛前发愿:“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后又发誓做一万件善事。到了五十三岁时,袁了凡无病无灾,最后活到了七十四岁。

史籍上亦不乏类似的故事。

光绪侍读夏同善延寿一纪

很多人听说过晚清最大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吧,不过,应该很少人知晓推动此案审理并昭雪的官员之一正是夏同善。夏的事迹还被后人编成评弹作品,广为传播。

这位夏同善(1831—1880),字舜乐,原是仁和(杭州)人,幼年丧母,父亲夏建寅续娶萧氏,夏同善视之如同生母。父亲因仕途失意,遂弃儒经商,夏同善便随继母住在外祖父家,遍读外祖父的藏书。

咸丰六年,他考中进士,其后被选为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任庶常馆庶子、詹事府詹事。他的文章深得慈禧太后赏识,当时的人称赞他的水平“在曾(国藩)、左(宗棠)之上”。

以审理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闻名的光绪帝侍读夏同善。(公有领域)

任职期间,夏同善敢于直言进谏,并采取务实举措。如在畿辅一带发生旱灾时,他上书请凿井溉田以缓解灾情;山西、河南饥荒严重,他又请求移拨海防关税经费赈济灾民。在视察山东河务时,对治理黄河下游水患,他提出了“浚海口、直河湾、通支河”三大措施,并请拨机器局经费来治理黄河。

同治六年,夏同善升为少詹事。同治十年,任兵部右侍郎,建议朝廷扩大赈济、广开言路、清理庶狱。同治十二年(1873年)以审理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闻名。

1875年,光绪帝即位后,因夏同善文章超群,慈禧太后命他和内阁学士翁同龢一起为光绪帝侍读。在侍读期间,他深得光绪的器重。光绪四年,他视学江苏。在苏州,他严檄各学谕令禁止士人吸食鸦片。在江阴,他捐俸修治江阴城河,还劝导百姓植树造林,在君山植松5万余棵。

1880年,夏同善去世,终年50岁。光绪帝听闻后,两次嗟叹。朝廷赐祭葬,谥“文敬”。

夏同善的四子夏偕复曾和同学讲过这样一件事:夏同善去世时,一个跟从他时间最长的张姓仆人愤然道:“主人一生宽厚仁德,却不能享高寿,如此看来,又何必做好人、行善事呢!”当晚,仆人便梦到夏同善斥责之语:“你白日间所说的都是错的。我38岁大病时,寿禄之命就已尽,正是因为行善之故,所以被延寿一纪。”一纪就是十二年。

夏同善的话音未落,与张姓仆人同住的另一名仆人突然狂喊,张姓仆人被惊醒,忙问发生了何事。那个仆人说:“刚才见到主人来到房间,所以大惊而呼。”次日,两个仆人将梦中之事告诉了夏偕复兄弟,善人之报终不爽也。

笃厚行善之人延寿二十年

晚清民国无锡有个叫王老川的人,为人笃厚,常接济他人,而且是一个惜福之人。他在严复的弟子侯疑始家做工。后来年纪大了就死了,因为要等儿子回来,所以没有下葬。三天后死而复活,并告诉周围人,他死后先到了大王庙,看到了自己已过世的妻子,其后又被带到城隍庙,很多小吏都是熟识,都和他打招呼。稍后被带到正堂询问,上首坐着城隍老爷,旁边站着一位判官,判官是王老川认识的一位公子。

看着王老川平和的面色,城隍老爷问他是否识字,王老川回答“粗识”。城隍老爷遂手书一个“善”字,一个“寿”字给他看,并说:“你因为多年行善,是故延寿二十年。”

随后,王老川还阳,自此更是励志行善。二十年后离世。

老妪因节孝增寿三十年

晚清民国时期的官员郭则沄家有名叫高媪的女仆,侍奉郭则沄的妻子很长时间。她是浙江三衢人,年纪轻轻即守寡,之后不再嫁人,而是诚心侍奉婆婆抚育幼子。

她曾说在她30岁那年得了一场大病,医药皆无效。病危时,她被两个冥府小鬼带到冥府,高媪哀告说,自己家中婆婆年纪大、孩子年幼,都需要照顾,自己绝不可以现在就死,希望可以宽限一些时日。冥官踌躇了一会儿,便道:“念在你节义孝顺,给你增寿三十年。”

之后,高媪还阳。自此吃药很快见效,不久就痊愈了。到了60岁那年,高媪去世,正与其增寿年限相吻合。

由此可知,人心怀善念,施善行,上天必不会负也。@*#

参考资料:

《洞灵小志》
《洞灵补志》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一种美德叫拾金不昧,从古至今,拾金不昧者皆有福报,或是发家,或是后世子孙发达,或是高中,或是疾病去除。不信,看看清朝梁恭辰所着的《劝戒录》中记述的几个故事。
  • 更多证据显现,灵魂真的存在,拥有多世记忆!前世残酷折磨囚犯,泰国医院院长怎样才能还清罪业?《未解之谜》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偿还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阳间法律无法审判,上天也绝不饶过,无论时间长短。有的是当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个发生在清朝的神异故事就在告诉世人:无论何时害了人命都难逃报应的。
  • 古今中外,在剧火的大灾难发生时,谁能让“神出手”得到奇迹福祐呢? 本文这些真人实事给了我们参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善有善报,可能是事后报,也可能是立即就报!报应不爽呀!
  • 清朝撰写《劝戒录》的梁恭辰的父亲曾担任江苏布政使,与苏州江铁君是以诗文相交的朋友。江铁君曾出家为僧,后又还俗,回归儒学,不过他应该还是相信因果报应的。他曾讲了这样几件离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没好报”这样的说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善报,甚至还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觉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着一切,祸福早已注定,好人遇到的坏事,恰恰是老天在帮你消减之前的罪业,以让你在消减完罪业后,来世得福报。清朝梁恭辰编撰的《劝戒录》中记述了两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带从事盐业生意。他性格素来豪爽,虽每日与钱打交道,却并无利欲之心。
  • 善有善报,自古不虚。据清朝梁恭辰的《劝戒录》记载,浙江仁和县(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经营盐业,家道殷实。
  • 人们常说善恶有报是天理,那么如果心有所求的善举,善报又如何呢?若仅是心生妒嫉的一念也会遭恶报吗?这两个故事耐人寻味。
  • 人间善恶报应的事,有的人信,有的人不信,因为直接的报应较少让人亲见。但是昭昭天理,总有时会向世人直些显相,让人不得不信,这也是上天挽救迷中人的一种方法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