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生态学家梅棹忠夫的著作《资讯的文明学》(暂译,台湾未代理此书,原书名为“情报の文明学”)中,提到“今后的时代,大脑被资讯塞满”。
我对这句话的解读是:“在现代,人人可以轻松取得资讯,如果讲者单纯的提供讯息,就无法满足听者。所以讲者提供的讯息,还要能帮助听者扩充能力,必须运用说话或写作技巧,带给听者满足感。”
那么,提供资讯时,该怎么做才能藉由资讯,来扩充听者的能力?
首先,你得吸引听者,提供他关注的主题中,所不知道的资讯。假如听者本来就知道你说的资讯,那么,你要跟听者建立关系,之后再以听者会觉得有趣的方式来说明,使他渴望获得、深入了解这项资讯。
经由这样的过程,你提供的资讯最后能满足听者并被吸收。
在现代社会中,资讯持续爆炸,人们会严格划分、确认资讯是否对自己有价值,所以在传递资讯时,是否说得有趣,让听者渴望更了解你说的事就是关键。
剖析听者就可以回避无聊
接下来,我会谈该采取哪些具体行动,以守住原则。
若不想被人认为你说话无趣,就得剖析听者──事先搜集、分析和掌握听者的相关资讯。既然谈话的趣味性是由听者决定,那么,了解听者就是基本的准备。
其实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在开始说话之前,审视话题位在听者的哪个区域,以及掌握听者对此抱有什么想法,这是剖析最大的目标。
当然,这个阶段当中,最重要的是要尽量了解听者的状态。而掌握状态的方法,可以从以下三个观点着手:
观点一:听者的所在地。
观点二:听者的目的地。
观点三:听者的价值观。

没做好原则,你开口、他神游
那么,感动说明的原则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谈话的内容到底有不有趣,由对方来决定。
讲得更清楚一点,就算讲者认为自己讲得很棒,但如果听者不觉得讲者说得很好,那么,讲者说再多也没用。
或许有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不过,正因为是理所当然,所以大家往往会忽略这个道理。只要将这点牢记在心,就可以藉由说明跟别人拉开差距。
我以我在补习班工作期间所发生的事,来说明没记住感动说明原则,会产生什么样的缺点:
有一位化学讲师在上完课后,跟其他老师抱怨:“今天也有将近一半的学生睡着了。为什么他们不懂我教学的好呢?”
经过询问,我才知道,那位讲师以为学生会很高兴,于是就讲了大学程度的专业知识,换句话说,他讲的内容已经超出升大学考试的范围,他甚至提到工业用触媒等话题。
虽然这些内容对于专攻化学的我来说很有趣,也想听这位老师讲课。不过对学生来说,他们希望讲师先上课、解升学考题,因为这些内容,会直接影响他们正式考试的表现。唯有听到老师提到跟升学考试有关的内容,学生才能感受到来听这门课的价值。
听者正面临什么事?听者打算要求什么?假如没有先弄清楚这些事,就开始讲自己认为是好的内容,听者会因不觉得跟自己有关,所以选择不听、不关注。
以上述的例子来看,学生不觉得自己应该要学会讲师说过的内容(话题)。
换言之,这位老师没能突破学生心中的三道墙,于是被打上了“上课无聊”的烙印。而学生也因此没办法吸收课程内容。

本文摘自:《把无聊说到感动:让人马上停下来听你说。补教名师的八种表达绝招,学生全程清醒听课,转战商场客户马上买单。》,大是文化提供。
一句话一张纸 P&G笔记术练就第一流人才
不能轻忽的职场沟通技巧
无聊时别再滑手机了 8件事提高你的生产力
责任编辑:曾晏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