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御医人品贵重 得皇帝信任 亦为世人称道

文/颜雯
font print 人气: 960
【字号】    
   标签: tags: , , ,

中国古代有许多医术超凡的医生,有的在民间悬壶济世;有的在宫廷里做医官甚至御医,专门负责照顾朝堂上的帝王与朝臣的身体。明代对医官、御医的选拔和晋升都有十分严格的标准,有从中脱颖而出、得到皇帝爱重与信任的医生,不但医术精湛,而且人品贵重,亦为世人所称道。

劝皇帝保养正气的御医蒋武生

蒋武生,字用文,年少时曾住在江苏仪真(后改名“仪征”)县。他从小跟着教书先生学儒,书上的章句只要看一遍,就能背诵下来。他六岁时已能作诗,有人送给他先生一株万年松,他就赋诗一首:“使者来西岳,采松云万年。佳名虽自好,何不长参天?”先生听了,连声称赞道:“这孩子真是天资不凡哪!”后来,他父亲到外地接任官职,他也一同前往。平时,只要父亲考问他的学业,他总能对答如流。

父亲去世后,蒋武生开始研习医术。他钻研过很多古老的医书,但处方配药时,却并不拘泥于古方。他可以治疗一些别的大夫都治不好的疑难杂症;若他也没办法医治,那病人就真的是回天乏术了。

他开出的药方不同寻常,脉术也很精湛,给人诊脉后,就能知道病人的生死吉凶。因他医术不凡,很快在当地声名鹊起。无论王公贵族还是乡野村夫,都慕名而来,向他求医问药。

当时,御医戴思恭已当上太医院院使,颇受皇帝爱重。皇帝让他举荐人才,他便到民间四处寻访名医。后来,他见到蒋武生,跟他畅谈一番后,就高兴地说道:“你是学儒之人,现在又如此精通医术,我朝有这样的医生,医道定能经久不衰!”于是,他向皇帝举荐蒋武生。不久,蒋武生进了太医院,成了一名御医。

成祖朱棣登基后,蒋武生更受重用了,很快被升为太医院院判。他每天出入文华殿,一直在成祖身边伺候。有一天,成祖跟他谈起养生之道。他告诉成祖:“养生重在保养正气。一旦失了正气,邪气就会趁虚而入。”成祖又问他,为何有时治病的疗效会比较缓慢?蒋武生回答,医生治病有时要以养护病人体内的元气为重;这时如果医生急于把病治好,下猛药,就一定会挫伤元气的。成祖听了,点头称是。

蒋武生告诉成祖:“养生重在保养正气。一旦失了正气,邪气就会趁虚而入。”图为明 仇英昼锦堂。(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到蒋武生晚年时,成祖为了嘉奖他,便下令让工部为他建造府宅。他跪拜在成祖面前叩谢皇恩,然后说道:“一直以来,臣蒙受皇上隆恩无以回报,如今又怎敢耗费国家资财来满足一己之私?臣实在是无地自容啊!”他再三推辞,成祖才收回了成命。

后来,蒋武生辞官时,仍在最后的奏章中劝谏成祖要注意调养身体,清心寡欲,以保养正气为重。成祖心下感念,亲笔写下手谕,褒奖他的一片忠心、护驾有功。没过多久,蒋武生就在家中去世了。刚继位的仁宗皇帝听到这个消息,立即派人一路护送他的灵柩归乡下葬,并在当地为他建造墓地和祠庙。仁宗对他念念不忘,追封他为太医院院使,还赐他谥号“恭毅”。

劝皇帝反躬自省的御医蒋宗武

蒋宗武,字季文。元末明初时,他的曾祖父蒋达善就是江浙一带的名医,他的祖父蒋以纯也因为医术不凡而名噪一时。虽然他的父亲蒋鲁并未从医,但蒋宗武还是继承了曾祖父和祖父的衣钵,甚至掌握了更为精湛的医术,在当地颇负盛名。

天顺年间,蒋宗武被征召入宫,后来又当上了御医。他治病总能很快见效。有一次,周太后身体不适,请他去医治,他只开了一剂汤药,就把周太后的病治好了。

那时,英宗患了眼疾,久治不愈。太医院派蒋宗武去治,他很快就治好了。英宗见他用药竟有如此神效,便传召他,打算封赏他。可蒋宗武却一再辞谢。于是英宗改让兵部免除他的戍籍,让他入籍太医院,以此来作为对他的奖赏。一天,他给英宗进药,英宗问他该如何保身养气。蒋宗武回答:“若要保身,莫不如节欲;若要养气,莫不如反躬自省。” 英宗听了欣然接受。

蒋宗武为人敦厚质朴,寡言谨慎。因他人品贵重,医术又远在众御医之上,很快就当上了太医院院判,不久后又被升为院使。他集荣宠和口碑于一身,但他的脸上从未有过骄傲的神情。他出入宫闱几十年,却从不与人谈论宫中的人事。他辞官之后,仍在市井、街巷中尽心尽力地为百姓治病。

蒋宗武辞官之后,仍在市井、街巷中尽心尽力地为百姓治病。图为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之药房。(公有领域)

劝皇帝不要远行的御医吴杰

吴杰,字士奇,江苏武进人。孝宗弘治年间,吴杰因精通医术而被征召到京城。在礼部举行的选拔考试中,他的名次为高等。先是在太医院任职,后因医术高明,得到了掌院者的赏识,被举荐到御药房任职。

到了正德年间,武宗染上了喉疾一病不起,轮到吴杰来诊治,他只给武宗吃了一副药,就把他的病治好了。武宗对吴杰的医术称赞有加,于是擢升他为御医。

有一天,武宗射猎归来,觉得很疲惫,还出现了吐血的症状。吴杰端来犀角汤,让武宗喝下,很快武宗的身体就康复了。武宗于是将吴杰的官阶升了一级。后来,武宗去巡视一处养虎的地方,突然一只老虎腾跳而起,惊到了圣驾。经吴杰配药调理,武宗很快恢复了健康。他又将吴杰的官职升了一级,还赐给他一些金币。一次,武宗骑马时腹痛不止,吃了吴杰配的药,很快就没事了。从那以后,不管武宗走到哪儿,都把吴杰带在身边。吴杰颇受皇帝信任,官位也一升再升,最终他当上了太医院院使。

正德末年,武宗提出要南巡。吴杰劝阻道:“皇上您圣体欠安,不宜远行。”武宗不听。返京的路上,武宗因不慎落水而生病。吴杰诊断后发现,武宗此次的病情很重,恐有性命之忧,便立即劝皇帝不要在外地停留,赶紧回京。武宗一回到宫里就驾崩了。

吴杰很擅长诊脉,他常依据病人的脉象来处方配药。不过他给人治病时,很少照搬古书上的方子,有时甚至不对症下药,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但仍有惊人的疗效。吴杰去世前就已经清楚知道自己何时会死,因此很多人都认为他有道术。

参考资料: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综录医术名流列传》   清·陈梦雷等

责任编辑:李婧铖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现代社会,有些人会认为算命先生能算准别人,却算不准自己。其实在中国古代,能算准自己命运,甚至离世之期的高人、术士比比皆是。因天机不可泄,有时是不便说与外人听的。
  • 在现代社会,已有医学研究者表示,“人体的每一系统、每一器官都是造物主的杰作。”西方宗教人士也认为,人的身体“不只是化合物组成”,“而是上帝别出心裁的创造”。
  • 在中国古代,一些修佛、修道的世外高人能制作出功能显着或疗效神奇的药丸。这与他们掌握的秘术,尤其是修炼出的神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世间云游时,若遇到具足慧根或颇有悟性的人,他们就会拿出这样的药丸,目的是让人能有所了悟,从而促成修炼的机缘,踏上返本归真之路。
  • 中国古代的针灸术源远流长,尤其是针术,更有出神入化的功效。据史料记载,中医鼻祖神农氏曾“尝草制砭”“尝百药而制九针”。在中医大家的必读书目《黄帝内经》中,就记载着“九针”的样式和用法。将细针缓慢地扎入身体就能治病,这种异乎寻常的诊疗方式也证明了人体中用显微镜都观察不到的穴位是真实存在的。
  • 古代中医有许多诊疗方法都极为神妙,而其中的太素脉就堪称一绝。说起太素脉,有人认为是脉术,也有人说是相术。因为它与一般的脉术不同,不但能诊断病情,还能预测人的贫富贵贱、祸福夭寿。据史料记载,太素脉始于唐,兴于宋,而流传于后世的则是明代“青城山神仙张名太素者”所着的《太素脉决》(后为《订正太素脉秘诀》)一书。
  • 资深中医师赵丰宇非常欣赏坤德中医养生轩遵循中医传统疗法,将针、灸、药草、拔罐、刮痧等古法,融入适合现代人生活习惯与步调的治疗中。(shutterstock)
    在过往几千年中,随着朝代更迭,人们渐渐背离了对天地、神佛的正信,在世风日下的社会中,人心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败坏。瘟疫若在某一个特定时间集中爆发,一般就是这个朝代到了覆灭之时。比如明朝,就是在各类瘟疫的密集爆发中,加速走向终结的。
  • 有关异人的记载,在中国古籍中并不少见。他们一般隐居在山野之中修炼着出世之道。到一定层次后,便具备了一些神通法力,又或者精通于某种异能异术。当机缘成熟时,他们会出山寻找有德之士,比如怀有大慈恻隐之心的行医者,将能治病救人的秘术或法术传给他们,使之得以善用,并让世人也能福荫并感恩于上天的好生之德。
  • 中药有“升降浮沉”的不同性质。(Shutterstock)
    古代医者多以救人性命为重,甚少有拿医药当牟利手段的。为穷苦的病人出义诊,动辄还施金、赠药的医生比比皆是。这就是古代中国民间大夫对淡泊名利的身体力行。
  • 明代的许多御医的一生都极富有传奇色彩,有的因帝王爱重而在医官的最高品阶上连任了好几朝;有的敢直言进谏,劝皇帝反躬自省;有的则与帝王畅谈养生之道,让其清心寡欲、保养正气。这些御医都是品性高洁之人,医术更是不同凡响。他们治好了天子的急症、顽疾,还能通过诊脉预测出其福祸吉凶。
  • 他们深知,炼就医术之前,先要领悟医道。心中有道,望、闻、问、切之法才能真正救人于病痛疾苦。
评论